陆川概况
-
陆川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无霜期359天,雨量充沛,阳光充足。陆川县是广西第一个绿化达标县,全县有46万多亩低质、低效的湿地松需要更新改造,有26万多立方米的木材储蓄量,现正启动建设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陆川猪是全国八大优良种猪之一,已建成国家种猪基因保护基地。
陆川县电力资源充足。全县基本完成农网改造,拥有11万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4座。农网改造后工业用电价降到每度0.49 元,与广东工业用电价每度1元多相比有电价优势。今年经上级供电部门批准,在4月份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向广东方面送电的电力出售公司,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工程、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220千伏输变电所两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年内可投入使用。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好,有电力方面的优势。
陆川县是广西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县,辖区内名胜风景遍布,陆川温泉、谢鲁山庄和龙珠湖风景区为广西风景名胜。龙珠湖风光素有“小桂林”美称;谢鲁山庄建于民国年间,是国内著名的保留最完整的四大私人山庄之一,山庄占地600多亩,依山而建,集园林、人文景观于一体,被海内外游客称为“岭南第一庄”。人称“温泉之乡”的陆川温泉,是珍贵的旅游、疗养资源,广西区内外旅游观光疗养胜地。
陆川县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铅、锌、钛铁、硫铁等18种金属矿,有滑石矿、石灰石、花岗岩、陶泥等20多种非金属矿,储量丰富。陆川温泉久负盛名,境内有自流温泉三处:陆川温泉、谢鲁温泉和米场温泉。陆川温泉是分布在县城范围的温泉群,中心温泉处在县城中心的温汤河与九洲江的交接处,控制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每天可供5万人 使用。陆川温泉含有24种化学成份和多种有益于人体的放射性元素,出露温度45℃—53℃,能治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等20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医疗与保健作用。矿泉水资源丰富,闻名区内外的茶花山矿泉水,是第一个获国家矿泉水天然绿色食品和全国首家通过医疗保健鉴定的产品。土特产资源主要有陆川猪、桂圆肉、丁香荔枝、木菠萝、淮山、乌石酱油等。
陆川县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县域经济迅速崛起。200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14860户,私营企业3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26家发展到56家,总产值年均增长22.2%。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8.37亿元,其中非公经济占53.9%。非公经济已成为陆川经济的主体力量。马盘走廊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推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园区经济、配套经济、劳务经济稳健发展。2004年陆川荣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项目投资成效显著,城镇面貌明显改观。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年均增长28.94%。新开工项目586个,完成投资28.6亿元,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为22.5%。玉柴工程机械、九洲江人造板、兴宝、宏达、金创等一批工业大项目竣工投产;六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初见成效;实现了全县乡镇通硬化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投资近两亿元的一期、二期农网改造如期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君丰、官田垌、中山等开发区初具规模;九洲江城区河道整治工程和西山水厂、东山供水工程,温泉之乡广场、城北专业街、温泉九龙山庄、温泉路北段综合改造、温汤花园、公园路、三峰桥、铁路货场、220KV变电站等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成效明显,老区"路、水、电、校、医、办、池"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黎湛铁路复线纵贯陆川县南北,是广西通往广东的唯一铁路通道。马盘高等级公路南通往湛江、茂名、广州、海南,北接宾玉二级路交324国道至南宁、柳州、桂林、北海,是广西和大西南通往粤港澳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从陆川县城至华南第一大港口城市湛江港约130公里,从陆川南部到湛江港仅70多公里,是广西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南部的最前沿。陆川地处黎湛铁路复线和洛湛铁路结合部,交通十分便利,黎湛铁路复线穿越境内,6个火车站座落在6个乡镇,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县城到16个乡 (镇)村村通公路,85%行政村通硬化路、95%自然村通汽车;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每平方公里的公路拥有量居全区前茅。马盘二级公路纵贯南北,北接国道324线,南接广东高等级公路网络,直达湛江、海南、广州,与铁路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浦宝二级公路横贯陆川西东,西与博白至北海二级公路相接,东至广东宝圩接广东高等级公路。陆川汽车运输业非常发达,享有“汽车运输王国”之称,“陆川风炮补胎”闻名全国。
2006年陆川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0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7亿元,支出5.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3 亿元。商品出口总额263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4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4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89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502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9.35亿元。陆川县以发展配套产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抓好本土产业的优化提升,重点在机械机电、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中培育强优企业,形成机械机电、冶金建材、林产加工等产业集群,全县工业经济呈现“一柱擎天”的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65.7亿元,同比增长3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7亿元,比增47%。
"十五"时期,陆川县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县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6.6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7.75亿元,增加21.15亿元,年均增长9.8%,比"九五"时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2亿元,增加8200万元,年均增长12.18%,比"九五"时期提升了3.9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5.1:31.6:33.3,调整优化为2005年的27.3:33.4:39.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5.2:36.9:37.9提高到2005年的19.76:40.79:39.45。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71%,农业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5年陆川获得了全区畜牧业生产十强县称号。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9.8%,年均增长1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45%;逐步形成了机械机电、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铁锅、制药、陶瓷、林产等一批有特色的产业,涌现了玉柴工程机械、九洲江人造板、兴宝、宏达、钛白粉、泛欧、四兴、金创等一批强优企业和名牌企业。"十五"时期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05%,比"九五"时期提升了7.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年均增长12.2%,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同步提升。三大产业实现同步增长,三大需求同时快速增长,"十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的经济运行态势,标志着我县国民经济由艰难爬坡进入负重起飞的重要时期。
陆川县的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具有四大支柱产业--轻工、化工、建材、冶金。主要产品有:日用陶瓷、民用铸铁锅、机制糖、食用酒精、罐头食品系列、饮料、酒、酱油、民族童装、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化肥、农药、钛白粉、普通硅酸盐水泥、铝锌、硫铁、钛铁、滑石等。全县有国有企业20家,乡镇企业1万多家,有固定资产26.5亿元,就业人员15万多人。1999年工业总产值24.00061亿元。"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步伐加大,群众得到实惠增多,城镇面貌明显改观,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五年来,我们在玉林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为"十一五"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