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概况
-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碌曲县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增长加快、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政建设更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县财政收入由90年代初的不足500万元, 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又突破3千万元大关;2007年财政收入达3755万元,消化历年财政赤字396万元,成为财政无赤字的县份……,通过以上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碌曲草原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碌曲县草原浓厚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草原风光,吸引着一批批的旅游者。则岔石林、尕海湖、郎木寺等知名风景区,与海内外闻名的夏河拉卜楞寺、四川九寨沟、黄龙寺等景区连成一线,已在甘南草原上形成为一条中外游客神往的民俗、风光旅游热线。当你身临碌曲草原,走进星星点点的帐篷,欣赏成群的牛羊马队,倾听优美动听的牧歌时,会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辽阔与壮美;当你走进则岔石林、尕海湖、朗木寺等风景区时,又会禁不住嗟叹,“猛虎归山”、“灵猿望月”、“青天一线”等大自然的杰作竟是如此的逼真;群鸟聚集的尕海湖被誉为高原明珠当之无愧,还有那宏伟。只要你走过碌曲,就会有发自内心的感叹。
碌曲县针对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碌曲县在实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为契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施省级新农村试点和落措村、郎木村两个州级新农牧村试点建设中,首先把改善自然村的基础条件、美化人居环境作为改善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着力点,全面推进新农牧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牧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过去碌曲草原上的广大农牧民群众,出行必备的工具是鞍马、牦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通省、通县公路等的不断增多,及农牧村和乡镇农用、客货车辆以及摩托车的增多,乡村公路修建和出县通道的改造升级,成为新时期拉动县域经济和促进农牧区交通通达工程的重心,围绕这一重心,碌曲县以争取项目建设为依托,分步实施农村通达工程,着力解决农牧民群众出行难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完成了达赛公路(碌曲段)和尕果至唐科公路、总投资2301万元的阿拉至贡去乎通乡油路和投资595万元碌曲至江科农二级公路,架起了勤克河、周可河、阿米河三唐民心桥。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已全面建成,大大改善了全县乡村道路,全县24个行政村通车率为100%,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牧村道路不畅,交通不便,农牧区道路不畅的问题得到解决;加大农牧村水利设施建设,自来水受益90个村民小组,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83.1%,使全县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告别了吃水靠人背畜驮的历史,解决了全县人畜饮水和饮水安全困难问题;现代通讯快速发展,全县24个行政村的固定电话开通率为 100 %,村民小组的开通率为97.89%;行政村移动电话的覆盖率为 95%,村民小组的覆盖率为85%;行政村联通电话的覆盖率为 12.5%,村民小组的覆盖率为11.58%,通讯难的问题在碌曲县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农牧村能源、电网建设稳步推进。目前碌曲县已在双岔、阿拉、西仓等半农半牧乡实施并普及农牧村沼气,太阳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各牧民定居点,大力实施“村容整洁”工程,并带动农牧户开展的水、厕、灶、圈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加快了牧区光伏电源送光明工程,实现了每个自然村通电,并使30%的牧户解决牧场照明问题,使全县通电的行政村、村民小组的通电率为100%。;截止2006年底,全县95个村民小组中,通有线电视的村民小组87个,开通率为91.57%。
碌曲县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大特色产业开发力度,积极培育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矿产、水电、旅游开发为主体,以畜产品、藏中药材加工、研制为辅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使境内资源优势不断向经济优势转化。实施“237”工业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洮河7座梯级电站开发中,阿拉山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多松多一、二级水电站、西仓电站、大庄、县城、吾乎扎水电站开发建设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阿拉山电站建成后每年向县上上缴利税300万元;3个金矿开发中,2007年忠曲金矿年生产黄金670公斤,拉尔玛金矿年生产黄金230公斤,青稞崖金矿风险探矿全面深入;2个畜产品加工企业中,首曲公司碌曲加工厂完成增加值702万元,县干酪素厂于2007通过招商引资开发签约了3000吨酪蛋白及1000吨酥油系列生产线; 2007年底,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9292万元,占年计划的111%,同比增长24.91%。游泳经济以郎木寺入围“中国魅力名镇20强”和碌曲县被确定为甘南州第二大涉藏外宣基地为动力,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投资207万元用于郎木寺、则岔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制做旅游宣传介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成立了专业的则岔艺术团;《碌曲县旅游总体规划》、《郎木寺、则岔景区旅游详规》顺利通过了终审;县城月牙湖公园和小广场建设项目、碌曲县旅游宾馆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镇民族特色化改造项目也正在实施当中;加强行业管理,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85万元。
碌曲县在不断深化牧区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畜牧业基础地位,全面推进以“六化”(草场围栏化、牧民定居化、饲草料基地化、圈舍暖棚化、防疫规范化、牲畜良种化)家庭牧场为主的畜牧业经济建设,积极调整牧区经济结构,争取并实施牧业重点建设项目和牧区示范工程,使全县基本摆脱了靠天养畜、牲畜“秋肥、冬瘦、春死”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格局,畜牧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载至目前,全县牧区累计完成草场围栏490万亩,治理“三化”草场198万亩,新建牧民定居房累计达到16.2165万平方米,全县畜种改良率达到45%以上,如今,牲畜死损率由原来的30%降低到10%以下,体现牧业增产牧民增收主要经济指标: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每年以2.38、0.46和2个百分点的幅度增加,牧民生活由以前的逐水草而居,走上了定居化的生活。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草场承包前的650 元,到2007年已达2464元,广大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深化牧区改革带来的实惠,他们生活今非昔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场承包到户,极大地解放了牧区劳动力资源,过去放牧要三个人,现在有一个人在自家围栏草场上放牧就行了,为剩余劳动力从事工商业创造了条件,其中脑子灵活、思想开放的一部分牧民,找准目标纷纷投身于商海,有的立足于本县旅游业很火爆的大好形势,开餐馆、开旅舍、开商铺或跑运输……广大牧民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碌曲县自然资源丰富。畜牧业是本县主导产业,有可利用草场面积536.61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0%,牧草丰富,有优良牧草43种,良好牧草32种,中等牧草31种,是亚洲最好的草场。广阔的天然草场和丰富的牧草资源,为碌曲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1年底各类牲畜存栏达42万头只,牲畜主要是牦牛和草地型藏羊。本县畜产品是青藏高原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产品。年出栏牲畜10万头只,年产牛、羊肉4000吨,高原牦牛奶10000吨,牛皮羊皮10万余张。目前,本县还尚未形成畜产品精深系列加工的龙头企业。县境内水资源丰富,长江水系的白龙江和属黄河水系的洮河均发源于本县。水能蕴藏量20多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1078千瓦,占蕴藏量的0.33%。
碌曲县水能资源丰富,洮河在境内流径 146公里,总落差 424米,水能蕴藏量20多万千瓦。先后建成小型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为1078千瓦,仅占蕴藏量的 1.8%。总装机容量8000千瓦的阿拉山水电站已开工建设,还有青走道、多松多、大庄、碌曲四处天然坝址,可供开发,其中,青走道水电站为多年调节水库电站,总装机5.2万千瓦,项目已完成可研,正在对外招商开发。
碌曲县交通便利,通讯方便,电力充足。国道213线横贯本县南北,县城距省城兰州352公里,距州府合作78公里。县乡村公路畅通。开通了国际国内电话长途直拔、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和传真业务。建成了碌曲有线电视台,开能了有线电视加密频道。县电站实现了与兰州大电并网运行。全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市政面貌大为改观。
在碌曲县广阔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8种,二级保护的30种,还有列为世界知名的珍稀蝶类10种。植物资源有种子植物466种,国家保护的植物有星叶、黄耆和桃儿七3种。药用植物83种。人参果等野果野菜13种。特别是真菌资源尤为丰富,有食有菌,有食用菌43种。珍贵的菌类有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雪莲、冬虫夏草等高原特有名贵药材资源丰富。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