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概况
-
2007年,是玛曲县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12358"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四个重点、三个加强"和把政府工作重心向基层牧村倾斜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壮大。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6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6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8.5%;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11亿元,比上年增长60.7%;大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2040万元,比上年增长7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8690元,增加940元,比上年增长11.6%;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846元,增加91元,比上年增长3.3%;黄金产量预计完成2500公斤。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0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450吨,全面完成了各项减排指标,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优化。总体上讲,全县经济发展好于预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2007年,玛曲县牧业产业化迈出较大步伐,牧村经济稳步发展。去年,从建设社会主义新牧村入手,围绕牧业增产、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促进了牧村经济稳步发展。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82.11万头(只、匹),各类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6.47%、27.14%和26.07%,牧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57亿元,比上年增长4.8%。河曲马场河曲马保种选育基地、阿孜高科技示范园区牦牛种公畜基地、西科河欧拉羊种公畜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年内完成本品种选育28065头(只、匹),牦牛改良3580头,配送种公牛100头、种公羊115只、纯种河曲马100匹。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雪原肉业有限公司通过省政府第四批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甘南州重点龙头企业认证,甘青川活畜交易综合大市场全年交易量达45.65万只羊单位,交易额近2.6亿元,同时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户数达到737户,"市场+牧户+企业"的产业链条初步建立。认真实施农牧互补战略,从卓尼县调购饲草料102.3吨,并全部发放到牧民手中,有效提高了全县抗灾保畜能力。动物防疫、良种繁育、饲料安全三大体系逐步健全。标准化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共建成标准化牲畜暖棚276座。大力推进新牧村建设,落实新牧村建设配套资金95万元,完成了省级新牧村试点阿万仓乡沃特村和州级新牧村试点扎西乐民新村建设规划,牧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玛曲县拥有1400多万连片集中、舒展平坦、草质优良、耐牧性强的天然草原,被称为“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县。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是“远古披毛犀牛”的故乡,河曲马的中心产地,欧拉羊、阿万仓牦牛和“河曲藏獒”的唯一故里。藏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驯养并培育出了这些地方优良畜种,自汉代以来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著称。特别是河曲马以其体格高大,适应性强,挽乘兼用,素能爬高山,善走水草地而闻名天下。欧拉羊也以体格高大,被毛粗长,耐寒膘肥,肉质良好,生长快,产肉率高而著称。还有高原之舟--牦牛,以肉质鲜嫩,耐寒冷、抗缺氧和全身皆宝而闻名国内外,据统计,目前玛曲草原上生息着66万多头(只、匹)阿万仓牦牛、欧拉羊和河曲马,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天然优质牛羊肉7885吨,乳品19000吨,皮张4.62万张,牛羊毛334吨。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公司、甘肃省食品公司等10多家畜牧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玛曲,共谋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未来。积极探索“企业+牧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拓宽了牧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牧民的收入,黄河首曲牛羊肉畅销国内外市场,享誉海内外。
玛曲县物华天宝,矿藏富集,也许是受到了上苍的垂青,在亿万年漫长的地质运动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金、铁、铜、泵、锡、钼、钨等金属矿和泥炭、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仿佛它知道虔诚的藏族儿女特别喜爱金银制品似的,为玛曲草原赐予了丰富而高品位的金矿资源。在一个名叫格尔珂的地方,一个静谧的草原夏夜,一群金鸡终于忍不住泄漏了天机,于是一座大型的露天开采金矿在玛曲诞生。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玛曲县格尔珂黄金矿业责任公司通过企业改制改组,向现代企业发展模式迈进,相继成立了年处理矿石40万吨,日处理矿石1150吨的全泥氰化炭浆工艺流程选矿厂以及日处理载金炭2000公斤的解析电解冶炼厂。拥有固定资产8590万元,年创产值17338万元,年创利税7558万元,年产黄金2250公斤的经济规模,累计向国家交售黄金15000余公斤。黄金年产量位列全国第四,甘肃省第一,来玛曲草原的游客可全面观赏黄金“开采--选矿--冶炼--黄金成品”的全过程。
玛曲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处甘、青、川三省甘南、黄南、果洛、阿坝四个民族自治州的中心地带。距省城兰州453公里,距成都580公里,距九寨沟380公里,距州政府合作180公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三省结合部畜产品交易、商贸流通集散地的旱码头,已成为该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窗口。总面积10190.80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4800米之间。草原、高山、河谷相间其中,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天光云水,本真自然,高原风景,空旷奇异。全年平均气温1.2℃,是夏季天然的避暑胜地。境内地域辽阔,资源富集,拥有丰富的畜牧、矿产、旅游、水电、药材五大优势资源。
2007年,玛曲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结合优化"三个环境",下大力气整治市容市貌,完成了县城西街铺油工程,实施了城区供水改扩建项目,扩建县城配水管道19230米,新铺设管道16500米。完成了城区5条主要街道的标志线及标志牌建设工程、步行街景观灯建设工程、各主要街道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及主要路口红绿灯安装工程。牢固树立项目带县的思路,道路、通讯、饮水安全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牧村公路建设投资7269.62万元,改建和新建公路545.8公里,其中完成通乡四级油路137.1公里,四级通乡等级路40公里,通村公路368.7公里。阿万仓、木西合两座黄河大桥建设基本完成主体工程。移动通讯建设完成投资3100多万元,建成7个基站,14个移动基站,铺设通讯光缆280余公里,使移动网络基本覆盖除木西合乡以外的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民族工业园区完成"四通一平"建设,水、电、管网齐全,完成基础建设投资8250万元,入园企业达18家,成为全县畜产品加工的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的创业基地。大力实施了一批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木西合乡定居点、尼玛镇萨和村定居点两处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112.34万元,有效解决了项目区600人和150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了萨合牧民定居点产业化基地人畜饮水工程,共建引水井58眼,总投资18万元,解决了基地83座养畜暖棚的供水问题。扎西乐民新村新建供水点3个,投资3.5万元。
2007年,玛曲县注重统筹兼顾,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一)教育方面。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基础设施进一步改观。2007年,全县新建校舍面积19223.87平方米,总投资2280.73万元;投资56.2万元对县城及乡镇10所中小学进行了校舍维修和设备更新;利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资金,为全县中小学购置学生用床1045套,课桌凳1850套及价值25.3万元的图书和45.96万元的体育、教学仪器设备。通过积极争取,为阿万仓小学和县藏中配备学生电脑100台。"教热"教育基金会全年资助特、贫困生293名,发放资助金44.69万元。在全州内公开招聘教师62人,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教师队伍。(二)卫生方面。开展了药品质量及医疗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了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工作;新型牧村合作医疗运行良好,参合率达到99.3%,全年共为32074名参合牧民补偿医药费用176.97万元,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三)计划生育方面。狠抓党政一把手领导机制,继续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成果,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四)文化旅游体育方面。编篡出版了玛曲县第一部《民歌弹唱集》,公布了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版发行了《玛曲县志(二)》,"格萨尔史诗与玛曲"入编文化部中国文化报社出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一书。成功举办了中国·玛曲"格萨尔杯"第三届多康地区藏族民歌弹唱大赛和中国·玛曲第四届格萨尔赛马大会,进一步提高了玛曲知名度;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20.1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91.8万元,比上年增长32.7%;完成了《甘肃省玛曲县贡赛尔喀木道湿地草原生态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民族体育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我县荣获"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科技工作。推广户用型太阳能光伏电源600余套;"百治亚牌香巴拉珍宝胶囊研究与开发利用"、"腐殖酸肥料系列产品生产中试及应用"和"提高欧拉羊生产性能和建立高效优质产肉系统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研究"等三个项目分别获得甘南州第五届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百治亚"牌香巴拉珍宝系列产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甘南州外观设计发明专利。
2007年,玛曲县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生态保护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积极实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的专项环保行动,加快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和技术项目改造。依法关停了一处非法堆浸场;投资90万元在民族工业园修建三级沉淀池一处;完成了格萨尔黄金公司选矿厂一期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优化了工艺流程,使全矿区生产率提高25%,电能消耗下降18%,节约生产成本约200万元。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全县实施了一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取得较好成效。全年完成治虫灭鼠72.5万亩,完成围栏建设35.02万亩,完成人工种草3.3万亩,补播改良115万亩。完成天然林管护面积23.89万亩。完成了2005-2006年退牧还草工程,共建设禁牧休牧围栏325万亩,补播草种82.14万公斤,增产菌8210公斤,工程已通过省级验收。同时,继续加大对乱挖药材等破坏草原生态违法行为的宣传教育和整治力度,全年共劝退采挖药材民工5370余人,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