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概况
-
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湄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镇、文圩镇、蒙山镇及西河镇为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
蒙山县畜牧生产历来以养猪为主,养牛、马主要用于耕作劳役。195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翌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收入424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收入2309万元的18.36%。1958年,由于推行了“定肥保膘,超额奖励”的办法,生猪饲养量增多,存栏2.39万头。1961年,实行“以私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政策,群众重视养猪事业。1965年,生猪存栏4.09万头;水库、池塘养鱼1284亩,产量5.27万公斤。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猪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860万元,比上年总产值659万元增加201万元,增长30.50%。1985年,总产值1715万元,为历年最高产值年份。其中畜牧总产值1683万元,渔业总产值32万元。1986年,生猪存栏 19.45万头。特别是饲养猪花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蒙山猪花作为地方土特产,具有皮薄肉嫩、出栏快等特点,畅销广东、湖南、福建、广西等区内外50多个县市。1989年,全县畜牧渔业总产值1563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6154万元的25.4%。2001年,畜牧渔业总产值4989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43457万元。渔业产量4450吨,总产值6439万元。2002年,畜牧渔业总产值3.34亿元。
蒙山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3个上属为主。
蒙山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粮食生产,辅之以经济作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桑、生姜。油菜、茶叶等。蒙山镇、西河、文圩、新圩等乡镇是粮食的主要产区。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6.43万亩,粮食总产量2674.5万公斤,亩产101.20公斤。195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7.19万亩,总产3320.39万公斤,亩产122公斤。其中,水田种植面积23.07万亩,总产量3056.53万公斤,亩产132.50公斤。以后,由于建筑水库、拓修道路、国家基建、私人建房等,耕地面积减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生产技术改进和良种推广,粮食生产逐年提高。197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4.85万亩,总产量5748.88万公斤,亩产231.30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5.64万吨。甘蔗、桑蚕、生姜、茶叶等经济作物均有较大发展。1978年,原料蔗年亩产超5吨,单产居广西首位。1984年,全县桑蚕总产量68.30万公斤,为广西之冠。生姜成为外贸出口免检产品。屯巴茶色泽翠绿油润,香味醇厚,系广西名茶之一。1995-1996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3.53万吨。1999年,粮食总产量10.41万吨,自治区验收为“吨粮县”。2001年,粮食总产量8354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47万元。2000-2001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5.654万吨。蔗糖生产成为蒙山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68973吨,亩产405斤。
蒙山矿藏:有金、银、铜、铅、锌、硫铁矿、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刚石等。以重晶石、黄金、铅锌、红石、硫铁矿储量最丰富。水产:鱼类有鲢、鲤、塘角、草鱼等10多种。野生动物:较为珍贵的有山猪、山羊、果子狸、穿山甲、竹鼠、獐、獭、蜕、鹿、画眉、相思鸟、翡翠、寒鸡、竹鸡、鹤鸽、春丝鸟等,其中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1949年解放前夕,蒙山县工业主要是传统手工作坊,小手工业有458家,从业人员763人,总产值41.50万元。有一家12千瓦的火力发电厂。解放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18万元,1956年,工业总产值108.32万元。1966年,有企业25家,总产值239.61万元。此后,工业生产不断发展,1973年,全县有企业50家,总产值782.12万元。1978年,发展至68家,总产值1573.24万元,比上年1370.76万元增加202.48万元,增长14.77%。此后,工业企业较快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有65家,总产值1872.00万元,比1984年1446.20万元增加425.10万元,增长29.44%。1989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门家,二轻工业企业7家,拥有食品、制药、造纸、机械、化工、印刷、电力、纺织、矿产开采等工业行业,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白砂糖、穿心莲片、痔疮片、三蛇胆川贝露等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松香、木器、藤器、木制家具等也有外销出口。同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33万元。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7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46762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51747万元。
蒙山县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马尾松遍布全县,以松、杉为优势树种。自然繁殖的树种主要有:榕、樟、枫、柏、桐、泡桐、乌相等。人工营造的树种有:松、杉、按、油桐、油茶、肉桂、八角、竹类。果树有沙田柚、椪柑、橙、梨、桃、李、龙眼、枇杷、芭蕉等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碴、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菇等。药用真菌类有获警、灵芝等。
蒙山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是西江支流蒙江的上游,发源于大瑶山,从县西北新圩镇的坝头村入境,流经新圩镇、西河镇、蒙山镇(县城)、黄村镇、汉豪乡、陈塘镇,下经藤县在蒙江镇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清代,蒙山县商业初具规模,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蒙山商会。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商号760间。1951年,建立国营商业。1952年,始建供销社商业,国营商业掌握市场主动权。1965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92.60万元和780.16万元,比1962年分别增长69%和47%。“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集市贸易发展缓慢,商品长期短缺,商业受到破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恢复和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商业,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989年,全县集市发展到15个,市场总面积2.57万平方米,集市贸易品种1000多种,年集市贸易成交额5877万元。2001年,蒙山县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城乡消费稳步增长,城乡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215万元、1397万元、1140万元和9480万元,全县零售贸易、餐饮网点2733个,从业人员3086人。
蒙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