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概况
-
门源县境内风光秀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得立独厚。西部牛羊如云,花草似锦,是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皇城全牧场,岗什卡雪峰是“环西宁旅游圈”内的群山之首,剑峰摩天,山巅积雪,终年不化,琼瑶一片,景色壮观,在华热藏区十三大山神中被尊为第一神,是科考、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中部是极丰富田园色彩的百里油菜花海,60万亩油菜花织成的金色织锦,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铺展到日落的地方,与冷龙岭常年积雪不化的现代冰川遥相辉映,形成了雪山、冰川、草原、油菜花海的奇异景象,令人赏心悦目。门源县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油菜花旅游节。东部是面积14.8万公顷的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圆区内受冷龙岭、达坂山两大山系和大通河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生态系统多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绚丽,园区内雪峰冰川奇异神秘,群山奇峰高大雄浑,大地季相色彩纷繁,原始森林古老苍劲,高原草甸广袤绚丽,高山湖泊众多,峡谷沟壑深幽险,溪流江河汹涌湍荡,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华热文化博大精深,民俗风情古朴奇特。这里锦绣的杜鹃、七彩的花草,流动的羊群,蜿蜒的溪流使人心醉神秘、留恋往返。这里还有位于东海大峡谷的道峡天然攀岩场地等独特的登山、科考、旅游观光的圣地。背靠仓山,坐拥着青溪翠岗的珠固、仙米藏传佛教古刹,以富丽堂皇的建筑,神奇的传说,精妙的堆绣、唐卡和独特的华热藏戏引人遐想,魅力独特。这里是西王母的人文故里之一,西王母、吐蕃王妃珠牧,吐谷浑公主弘化、匈奴可汗、吐谷浑王、蒙古王、汉代杨广等灿如繁星的名人遗迹,以及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西王母遗志、岗龙岩雕、汉古城、唐古城、吐谷古城、宋古城、西夏古城、明边墙、清古城等古城,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神秘的土地上历史的兴衰嬗替,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门源县森林总面积1055.6万亩,覆盖率达35.1%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的仙米天然林区总面积14.8万倾,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主要以云杉、华树、杨树圆柏为主。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金、银、铜、锌、碳等16种。其中煤炭储量达5500万吨以上,被誉为“黑珍珠”的无烟煤广泛分布在我县宁缠、一棵树地区,是全省独有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门源县教育事业进入繁荣时期,大多校舍得到改造,学校布局趋于合理,2000年完成了"两基"目标,随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由城镇向农牧区推进。全县共有学校123所,教职工人数1466名,在校学生人数26220人。卫生事业实施了"卫Ⅷ"等项目,使全县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县有医院、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的目标。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得到新的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医疗秩序明显好转。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文体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积极探索新时期文体工作的新路子,新建了一批体育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民间体育活动。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积极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民间文化发展和文化艺术事业建设上取得了新的成就。依法治县工作深入开展,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治安稳定。
门源县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农牧,矿产、水能、旅游等优势资源。全地区耕地总面积48.3万亩,农作物种植以油菜、青稞为主,兼有豌豆、小麦、马铃薯、蔬菜等。油菜年产量达5万吨,出油率高达48%,门源油味美色香,素有“门源油、满街流”的美称,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油料基地,年产油菜花蜜1500多吨,花粉多30吨,蜂王浆20吨,并有相当数量的蜂蜡、蜂房等。境内各类草场面积73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83万亩,存栏各类牲畜44万头只,畜产品产量相当可观,年出口商品类牛羊达30万头只,肉类产量达6500吨,乳产品1万吨,绒毛900吨。乳品中盛产入口溢香的门源特产奶皮和酥油、酸奶等。
门源县扶贫工作从1986年起步,经历了起始、稳定发展、"八七"攻坚、整村推进四个阶段。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贫困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许多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解决。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4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6元,比上年增加131元,增长了8.8%,比2000年增长了40.3%。随着收入的较快增加,农牧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362.11元,恩格尔系数为51.4%,处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并逐年向小康水平迈进。城镇居民收入受各种政策措施的驱动,收入来源拓宽,收入增加幅度加快 。
在国家的有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门源县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县通车总里程达1219公里,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村三级公路为网络,三纵三横的公路网日臻完善,乡村道路硬化工程全面铺开。电力建设和广播电视实现了全县村村通,通讯建设实现了从手摇电话到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大跨越,移动通讯网络覆盖了全县所有的乡村。人畜饮水工程遍及城乡,共实施人畜饮水工程64项,解决7.7722万人,40.5万头(只)牲畜饮水。城镇建设强力推进,先后实施了一批供排水、道路改造、平改楼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县府所在地浩门镇政区面积比解放初期扩大近10倍,广场绿地、住宅新区、商贸小区和工业小区建设加快,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青石嘴、东川、泉口的集镇建设初具规模。
门源县地形高耸多山,地貌复杂多样。大通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构成了祁连山、大通河、大坂山为主体,山川相连,河谷相间的门源盆地。境内山地总面积占83.1%,盆地总面积占16.9%,海拔高度在2388--5254米之间,县府浩门镇海拔2861米。土壤类型较多,农、牧、林、工用地俱全。门源属高寒温暖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时数2264.8--2739.8小时,历史最高气温29.5℃(1999年),最低气温零下34.1℃(1979年),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520毫米;冬长寒冷、夏短凉爽,植物生长期为100天—150天,无绝对霜期。
门源县水利资源充沛,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6万千瓦。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在境内流程176公里,年均流量49.14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38.6万千瓦,沿河可建14座1万—6万千瓦的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多数水电站已建成发电,浩门河“水电走廊”已初具规模。境内野生动物分布广、数量多,有40余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青鹿、马鹿、麝、雪豹、棕熊、雪鸡、蓝马鸡等10余种。门源有丰富的食用和药用野生植物,分布面积100余亩,储量约2500公斤,品种有62科、160属、385种。药用植物包括沙参、当参、麻升、羌活、大黄、黄芪、冬虫夏草、雪莲等,食用植物最著名的有人参果和黄蘑菇,它们以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量大等优势,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门源县是海北州主要的农业县。农业开发历史较短,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原始的优良状态,是国家确定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引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新式农机具、大搞农田水利和设施农业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品种,加强基地建设,使门源的农业特色化和基地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成为青海省商品油料基地,青海省最大的油菜籽产出县和全国蜂产品生产的重点县,青海省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和青海省最大的青稞产出县。在种草养畜,特色蔬菜的培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门源的畜牧业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培育了浩门马、白牦牛、褐色羊等优良畜种。现今依托国家的相关项目,大力开展以草场围栏、暖棚、养殖、饲草料种植、人畜饮水工程和草原综合治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增强了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畜疫防治网络,加强畜种改良、大力调整养殖结构,从而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牛羊育肥贩运和舍饲养殖业,使畜牧业在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占到了60%。全县年销售羔羊10万只左右,牛羊育肥贩运35万只左右,肉类总产量0.65万吨,绵羊毛0.06万吨,牛羊皮10万张左右,牛奶1万吨。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