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概况
-
民勤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盐、石膏、芒硝、石灰石、水晶石、磷、铁、铜、镍、钾盐卤水等。其中煤炭总储量为5.8亿吨,主要分布于西大窑矿区、红沙岗矿区;盐总储量约25.2万吨;石膏储量约70万吨,分布在狼刨泉山和阿拉古山;石墨矿石总储量667万吨;石墨储量60.083万吨,分布在唐家鄂博山一带;芒硝储量738万吨,分布于西硝池、白土井、汤家海子、苏武山一带;铁矿储量34.9万吨,分布于红崖山一带。煤炭灰粉低、含硫量少,热量在4000大卡左右,主要用于工业;石墨矿平均品位9.11%,是西北成矿条件较好的矿种;其余矿种分布零散,矿产品位较低。
民勤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昼夜温差25.2℃,年均气温7.8℃,日照时数为3073.5小时,无霜期162天,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
民勤县科技创新力度加大。2007全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81项,其中:省(部)列项目3项,市列项目2项,县列项目36项,建立科技示范园区3个。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 240多场次,培训农民12.3万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万多份,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95%,农村主要劳动力受训率达到85%。建立县级科技示范点109 个,试验、示范、推广项目81项,培养科技示范村146个,示范社374个,示范户4374户。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基础教育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幼儿园8所,幼儿接受学前教育人数3644人,小学249所,在校学生30459人,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 32417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045人。全县教职工人数为3760人,全县高考录取人数为1835人,其中本科人数1174人。小学入学率 99.93%、巩固率99.94%、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99.77%、巩固率99.08%、毕业率99.22%、;高中录取率88.20%。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医疗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县有卫生机构23个,其中综合医院2个,中医院1个,卫生院18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控中心1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拥有床位数590 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88人,其中执业医师233人,执业助理医师101人,每万人拥有医生13人,每万人拥有床位19张。
民勤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日照时间长,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尤其是瓜果类的糖份积累。全县粮食生产以优质小麦、玉米和啤酒大麦为主,年总产量1.5亿公斤,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副产品遐迩闻名,龙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黄河蜜瓜、白兰瓜等名优产品远销海外;甘草、锁阳、发菜、沙米等名贵野生资源极具挖掘潜力,开发前景看好。
2007年是民勤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温总理视察民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和“三句话”总体思路,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加快了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 7.60%;第二产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9.28亿元,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8823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5:21:34调整为42:23:35。二、三产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
民勤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增长40.4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31亿元,增长32.8%,房地产开发2218万元,增长99.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12亿元,增长52.5%。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2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7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 4.65亿元。全年共实施和新建项目145个,完成投资10.08亿元,增长52.73%。招商引资29项,完成投资4.17亿元,城镇投资2.03亿元,增长15%,水利建设投资4567万元。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完成4条主干道路和23条居民巷道铺油硬化任务,供水、排水、供热、垃圾处理工程进展顺利,城镇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24.4%。全县交通业完成公路客运量242万人,上升2.28%,客运周转量10813万人公里,下降8.52%,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102辆,公路货运量281万吨,货运周转量30008万吨公里。公路全长1994.62公里,其中:油路804公里。全县入境旅游人数6.1万人次,旅游收入183万元。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84万元,增长19.08%。全年固定电话用户年末拥有量32539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275户,农村电话用户25264户,移动电话63053户,新增26411户,电话普及率322部/百人。
民勤县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突出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发展三大重点,红沙岗、城东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西渠工业园建设开始实施。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21.71%,其中2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5亿元,增长37.50%;规模以下增加值2.61亿元,增长 13.48%。工业生产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7.55万吨,增长41.16%;白酒产量1647吨,增长10.54%;皮棉加工27400吨,增长 9.6%;南瓜粉114吨;黑瓜籽加工206吨;地毯1804平方米;食物加工油5100吨;有机生物肥5600吨。工业生产总值与效益同步提升,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额4.72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41亿元,产品销售率86.58%;总资产贡献率 2.96%;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65次;全员劳动生产率59653元/人;成本费用率0.82%;资产保值增值率107.4%,资产负债率 28.42%,24户工业企业盈亏相抵盈利380万元,工业综合效益指数101.4%,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
民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前凉除置宣威县外,收祖厉流民在汉武威县附近置祖厉县。北魏置襄武县及武安郡。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唐大足元年(701),于县东北置白亭军,后降为白亭守捉。明洪武中,置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镇番卫。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镇番县。中华民国17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美称,历史上“文运之盛甲于河西”,是全省文化之乡和教育名县。县城内名胜古迹和文物众多,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里有国内独一无二的以苏武命名的苏武山,据专家考证正是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这里有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瀚海之中;这里有西部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瑞安堡,雄伟宏奇,造型独特;这里有闻名国内外的沙生植物王国-沙生植物园,技术和勇气使这片沙漠变成沙生植物的胜地。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大漠风光吸引了从多的游客。
民勤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耕地面积93.04万亩,播种面积90.41万亩(包括复种1.35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8.67万亩,比上年减少6.39%,经济作物面积48.52万亩,比上年增长14.14%。农产品产量和收入实现双增长。粮食亩产由上年的515公斤增至517公斤,总产量达14.66万吨,比上年减少23.12%。经济作物总量39.41万吨,比上年增加0.02万吨,增长0.05%;其中,籽棉8.21万吨,油料1.06万吨,红黑瓜籽0.13万吨,无壳瓜籽0.08万吨,甜美南瓜0.9万吨,茴香0.84万吨,黄白瓜8.48万吨,辣椒3.12万吨,洋葱13万吨,日光温室蔬菜 0.5万吨,瓜1.4万吨,其它1.69万吨。农产品价格平均上涨2.72%,经济作物总收入达到15.24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增长 17.7%。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新建日光温室5455亩,比上年增加3037亩,增长1.26倍。以药草种植和规模暖棚养殖为重点的草畜产业快速发展。新增甘草等药草面积2.4万亩,占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2.65%,总产值达669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3%。全县大牲畜存栏达10.12万头,增长1.20%;牛存栏6.6万头,出栏1.87万头,分别增长6.45%和5.06%,猪存栏10.2 万头,出栏10.7万头;分别下降0.98%和4.46%;羊存栏85.09万只,羊出栏38万只,分别增长1.30%和5.56%;鸡8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6280.4吨、2250吨、260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0.67%、1.18%和33.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8.11亿元,增长20.69%,企业个数达到6441个,企业从业人员4068人。扶持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27个,发展订单农业37.02万亩。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