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概况
-
牡丹区交通发达,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市区十字交汇,日东高速和洛郑高速、德商高速在城区双十字交汇,区内国道省道等干支公路四通八达,使这里成为呼南应北、承东接西的商贸物流中心。 电力通信设施完善,菏泽发电厂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在建的阳淮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横跨全区,现代化通信网覆盖城乡。海关、商检、集装箱站及出口专列全面配套营运,并建有公路、铁路直通口岸。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0.3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35.3%;实现利税13.2亿元,同比增长53.2%,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3.47亿元,同比增长233.7%;实现利润9.75亿元,同比增长60.2%,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2.78亿元,同比增长387.7%。
坚持以“扩大开放、富民兴区”为指导思想,按照“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放开搞活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比例关系渐趋协调,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1.9∶43.2∶34.9。农业形成了以牡丹为主的花卉生态林业、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为主的瓜菜业、以“两羊两牛”为主的畜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医药化工、食品酿造、林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能源化工等六大支柱行业已初步形成,培植出了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青啤(菏泽)有限公司、山东佳美食品有限公司、菏泽睿鹰制药集团公司、山东广源铜带有限公司和菏泽瑞和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支撑带动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
2008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区经济工作和经贸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抓好工业发展措施落实,努力培植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大节能降耗措施,科学组织工业经济运行,克服了电力供应紧张、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促使全区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8年,六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40.2%,实现利税12.3亿元,同比增长57.4%,实现利润9.09亿元,同比增长64.2%。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0%、93.2%和93.7%。其中医药化工业、食品加工业随着企业扩产的增多,增加值、收入、利税增长较快,增长速度均达到40%以上。2008年,步长制药、睿鹰制药、广源铜带等30户骨干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2.8亿元,同比增长38.6%;实现利税9.74亿元,增长46.5%。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55.8%和73.8%。
工业投入增长较快,技术创新成效显著。2008年,全区共实施过百万元项目203个,总投资68.3亿元,08年完成投资27.8亿元,同比增长27.5%。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主要分布在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群体规模优势初步形成。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18亿元,同比增长48.0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1%。自2006年实现零突破以来已拥有省级技术中心3家,市级技术中心7家。
牡丹区以“牡丹”著称于世。菏泽牡丹,花大色艳,雍荣华贵,明清时已“誉满齐鲁”、“甲于海内”,目前种植面积8万多亩,品种1000多个,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大放异彩,冠盖群芳,夺得花卉类牡丹奖111枚奖牌中的81枚。2002年,菏泽牡丹在首届全国牡丹花展中再次以她那独特魅力为世人瞩目,在总共128枚奖牌中菏泽荣获86枚。九曲黄河在牡丹区境内达14.8公里。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和秀美的滩区景色,为花乡菏泽平添了几分神奇和神圣。这里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区),一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和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人和客商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产品销售较好。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8户,比2007年年底净增加5户,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4.4亿元,同比增长29.4%,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12月份当月完成4.05亿元,同比增长37.7%,较上月增加0.93亿元。在全区统计的十二种主要产品产量中,除饮料酒、合成氨、脱水蔬菜有不同幅度下降外,其它均保持增长。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9.2%。
牡丹区属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顷,水源充足,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林、鲁西黄牛、青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矿藏储量丰富,是中原油田、巨野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