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概况
-
南和古城别称“嘉禾城”,民间又俗称“纱帽城”。南和县自西汉建县以来,此处一直为县治。后周时曾是南和郡郡治,唐武德元年还作为和州州治。北魏时期,南和城周七里,有南、西、北三门,城内多空旷之地,兵匪一来,难以防御,故元至正年间,县令尹泰改筑为小城,城墙周四里,明正统十四年知县王渊重建四门。成化二十二年重修,创建石桥。弘治三年知县门宁重修城楼四座,正德年间重修,城高三丈,池深两丈有余,添设城楼、角楼各四座。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屈作城垛口易以砖。崇祯十一年兵火后,只留城东楼,十二年知县谢继迁重砌为砖城。清代仍几次加以修葺,民国后逐渐颓毁。解放后拆平,改为环城公路。
近年来,我们确定了“三化联动,工业先行”战略,按照“建设三个园区、实现三个对接”思路,谋划实施了西与高开区标准件、紧固件基地对接,建设城西钢制品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园;南与沙河市金百家工业区对接,建设金鑫建材工业园区;北与高开区、邢台县板材市场对接,建设邢东板材建材工业园区。特别是依托、围绕邢台钢铁做文章,将钢制品业明确为南和未来的第一主导产业,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县域经济已形成蔬菜、木制品、粉制品、钢制品、食用油、纸制品等六大特色产业。
南和县辖3个镇、5个乡:和阳镇、贾宋镇、郝桥镇、东三召乡、阎里乡、河郭乡、史召乡、三思乡。总面积4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万亩。截止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达到32.1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0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8元。
该县属于环京津、环渤海湾经济带外围县份,境内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42-46.1米之间,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523毫米,地下水为浅层淡水区,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形成专用粮、蔬菜、养殖、苜草等四大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初步形成木制品、纸制品、小五金、粉制品和面粉加工、食用油等五个工业小区。被确定为河北省粮食生产基地和生猪生产基地县。
南和县古称“和城”,别称为“和阳”。其“和”字之由来,出自古人对南和历史状况和风物人情的描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南和县志》(光绪十九年王立勋重修本)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按其地理位置方位,取名南和县。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