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概况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1344万元,比上年增长44.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2042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农村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22042万元,比上年增长 91.8%;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34626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县11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共完成投资69672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0.5%;其中,工业项目9个,完成投资57072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4.4%;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0126万元,比上年增长2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7554万元,比上年增长23.3 %,餐饮业零售额20707 万元,比上年增长27.8 %;其他行业零售额1692万元,比上年下降8.4 %。
南乐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字圣仓颉故里。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一行的故乡,一行创世界天文学史上三个第一,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第一次发现恒星运动。著名表演艺术家河南坠子皇后乔清秀,名冠神州。著名国画家端木梦锡,有丹青梅花王之称。古迹有仓颉庙、仓颉陵、赫胥陵、明文庙、十二牌坊及八大唐槐等,古朴典雅的民俗民风,多种新颖的名优特产,风味多彩的小吃,形成南乐独具特色的经济开发环境。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8850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706万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 375786万元,增长27.1%,第三产业增加值132015万元,增长13.3%。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 26.2:54.6:19.2。全社会从业人员规模不断壮大,城镇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在岗职工工资显著提高。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 282038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133506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7372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61160人。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县复置昌乐县。隋大业元年(605年)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乐县。六年(623年),昌乐县治由吴村北(即仓颉陵北侧)向东南迁至谷村一带(距今南乐县西北10公里)。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改名南乐。一说在晚唐出土的墓碑志中已有南乐之名,南乐名称始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为避河患,敕令南乐县东迁今城,即今南乐县城。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以工兴县”战略深入实施。 2008年共有全部工业企业361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1234878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879329万元,比上年增长40.5 %。全部工业增加值 356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8.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8914万元,比上年增长40.5%。规模以上工业18个大类中,增加值居前 5位的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分别完成 106748万元、 38190万元、6106万元、9655万元和315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6%、34.9%、 232.3%、51.1%和 265%,5个行业合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63856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较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6140万元,比上年增长62.3%,产销率达99.4 %,实现利润总额 131647万元,比上年增长51.3%;实现利税总额172254万元,同比增长38.6%。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小麦粉产量比上年增长34.6%,配混合饲料增长55.4 %,工艺美术品增长36.3 %,供电量增长17.8 %,工业用电量增长 47.2%。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58470公顷,比上年增加390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3620公顷,增加330公顷,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23330公顷;棉花、油料、瓜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332公顷、 7135公顷和13683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2.31万吨,比上年增长2.5%;肉类产量4.65万吨,增长7.4%;禽蛋产量5.52万吨,增长7.4%;奶产量0.44万吨,增长28%;棉花产量1963吨,下降7.6%;油料产量 33992万吨,同比与去年持平。
科技事业全面进步。 2008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个,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 5项,市级28项。拨付科技经费273.3万元。全年共推广新技术、新品种7项,举办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1万人次,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申请专利10 项,授权专利9 项。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6元,比上年增长19.6%。人均消费性支出 6558.5元,比上年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44元,比上年增长17.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4元,比上年增长14.1%。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的人数1797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60人。有8692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008年企业职工实际交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为6263人;有10575名职工和 3136名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303万元,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481万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为18695人,其中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3431人;敬老院床位数为1362张,收养各类人员1347人。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
夏为兖州,汉初置乐昌县,属东郡,其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5公里仓颉陵北侧,因县内古有昌意城,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乐”取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西晋置昌乐县,县治与乐昌同垣。何以将乐昌二字颠倒过来,可能认为昌在乐后,与古圣昌意之名不恭有关。南乐旧志与新志,皆言此县寻废。晋置废昌乐县时间和何以置废匆匆,其因不祥。
2008年,全县共有学校数(含教学点)228所,在校学生(含私立)102159名,教职员工(含私立)6107人,专任教师(含私立)5191人。其中普通教育在校学生93696人;职业教育在校学生8463人;幼儿教育在校学生25600 人。普通高中共有5 所,教职员工838人,专任教师590人,在校学生11718 人,比上年增加388人。全县普通初中16 所,教职员工1676 人,专任教师 1409人,在校学生 25919 人。全县小学202 所,教职员工 2245人,专任教师2135人,在校学生 5605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