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概况
-
2009年,宁县积极应对连季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主攻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作物。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58.69万亩,增长14.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01万亩,总产23.71万吨,连续六年获得大丰收。谷物仍是我县粮食产量的“大梁”。2009年播种面积75.88万亩,总产20.98万吨,增长1.0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1.3万亩,总产11.14万吨,增长2.6%。玉米播种面积16.93万亩,总产8.29万吨,下降6.8 %;豆类播种面积25.63万亩,总产2.55万吨,基本持平;油料播种面积26.73万亩,总产3.08万吨,增长47.1% ;蔬菜播种面积11.68万亩,总产9.8万吨,增长9.9%;瓜类播种面积8.85万亩,总产23.9万吨,下降9.9%;完成农业增加值8.21亿元,增长6.5%。畜牧产业突破困境,生产逐渐回升。据统计,2009年全县大家畜存栏7.66万头,增长13.1 %。其中:牛存栏7.50万头,增长12.6 %,牛出栏4.14万头,增长13.7%;生猪存栏8.04万头,增长8.9%;生猪出栏7.13万头,增长10.0%;年末羊存栏9.0万只,增长1.93%;羊只出栏2.96万头,增长10.0%;家禽存栏55万只,增长10%,出栏13.7万只,增长8.0%,完成肉类总产量11059.2吨。
宁县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9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性文化、社区文化和文化产业建设蓬勃开展,县城广场,文化中心,村级农民文体广场蔚然兴起,健身广场,配套篮球架、健身器材、乒乓球台一应俱全,农家书屋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县涌现,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更为农民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提供了平台。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医疗条件不断改善,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显著,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63个,诊所、卫生所236个,卫生工作人员48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1人;拥有病床775张。针对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卫生机构高度重视,积极落实防控措施,密切关注流行动态,尽最大努力杜绝了疫情的传入。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有效促进了我县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2009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76710人,参合率达97.25%,资金报销率86.13%,报销医疗费用3703.15万元。
2009年,宁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按照“工作创一流,名次争上游”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全县社会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0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11亿元,突破25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核算(下同)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8.21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62091亿元,增长27.6%(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44861亿元,增长28.4%,建筑业增加值17230万元,增长18.0%);第三产业116924万元,增长14.0%。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1.4:23.8:44.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发生了细微变化,调整趋势更适合我县发展实际和县情发展状况。
宁县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繁多。按照市上提出的“黑绿文”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把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作为向外推介宁县、向内致富群众的新途径,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驱动的形式,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已由自发、分散的经营状态向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文化产品种类繁多,全县民俗文化产品主要有香包、刺绣、剪纸、皮影、雕刻等十大类160多个品种,特别是石雕、皮影、刺绣被中国民俗专家靳之林授称宁县三绝。二是产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县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其中制作户650户,联营5户以上的制作大户166户。庞清河等8人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杨维勤等12人被甘肃省民间艺术学会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昔会科等37人被命名为“庆阳民间艺术大师”。三是产销规模日趋拓展。全县建立公司22个,协会18个,建立县外营销窗口21个,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2006年生产各类民俗文化产品62万件,销售41万件,销售收入36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深圳等中大城市。
2009年宁县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们消费观念逐步更新、投资增长拉动效应凸显,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等行业经营状况尤为火爆。在百佳超市、亨嘉超市、宁县大酒店、华尔宫酒店等第三产业场所发展强劲势头的带动下,企业效益稳步提高。2009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114600万元,增长28.2%。按销售地域来看,县级完成60203万元,增长29.5%,县以下完成54397万元,增长26.7%;按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完成10526.7万元,增长27.5%,住宿和餐饮业完成9333万元,增长35.5%。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村消费,成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长的强劲动力。共销售冰箱、彩电、洗衣机、手机、空调、热水器、电磁炉、计算机八大类家电商品8636台(部、件),销售金额1227.57万元,所销售下乡家电产品中,已有7257台(部、件)得到补贴,补贴金额142.47万元。外贸出口增长较大。 2009年,全县9家出口型企业共完成出口创汇总额281万美元,增长498.0%,完成出口供货总值3500万元,增长23.9%。
宁县按照“南区草、东西果、中片菜、川区枣、全县牛”的布局,着力实施“五个十万”工程,突出开发草畜、果品、瓜菜三大重点产业。早胜肉牛产业,以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以创新托养模式为方向,以冻配改良为重点,以科技开发为支撑,坚持规模牛场、养牛小区、农户散并重,持续落实“五个三措施”,促使草畜产为业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至2006年底,全县共建办规模养牛场54个,发展养牛重点村61个,建成养殖示范小区5个,规模户达到3207户,建成暖棚牛舍8233座2.08万间,全县养牛户达到5.2万户,占总农户的46%,养牛总量达到15.17万头。牧草留存面积达到20.82万亩。新建大型牲畜交易市场10个,建立冻配改良点20个,累计冻配母牛1.73万头。“东紫”牌早胜牛品牌完成商标注册,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2006年屠宰肉牛3200头,加工高档牛肉640吨,实现产值1440万元;完成活牛供港20批474头。果品产业以苹果、九龙金枣为主,果园面积达到20.72万亩,其中苹果10.6万亩、九龙金枣5.2万亩。瓜菜产业以设施化、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种植各类瓜菜15.56万亩。
宁县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物产富饶。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7℃,年日照2375小时,无霜期160—180天。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境内有马莲河、泾河、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多年平均总流量为55.05立方米/秒,总径流量17.36亿立方米。宁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小米等,尤以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宁县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山水形胜的灵气所致,出产的早胜曹杏、九龙金枣、黄甘桃、红富士苹果享誉国内外。
2009年宁县科技工作得到加强。全县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年组织实施省市县级项目38项,其中省级项目5项,实际项目8项,县级项目25项。国家强县富民项目23个子项目全部启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实效,为企业生产注入了活力,科技进步县考核年活动进展顺利,目前已通过省科技厅报送国家科技部进行审核。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各类学校332所,学校班级数2479个,在校生84312人,专职教师5168人。全县素质教育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喜人,2009年参加高考人数4377人,被各类高校录取2539人,录取率5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二本及二本以上本科进线1068人,进线率24.6%,录取1178人,录取率27.2%。有3名学生进入全省前100名,有1名学生进入全省第三名并被清华大学录取,其他两名分别被复旦大学录取。中小学布局调整、灾后重建、危房改造工作有序展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佳绩连连,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正沐浴着新世纪的东风健康、和谐发展。
2009年宁县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091万元,增长27.6%,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4861万元(含长庆油田),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230万元。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925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702万元,增长47.9%,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22.7%,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3.7个百分点,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仍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强动力。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显现。今年以来我县工业经济在电力局等重点企业的带动下,工业经济效益与速度平稳增长,支撑作用较为明显,有力地拉动了全县国民经济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部分工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生产经营情况有所下降,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秩序稳定,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使得工业运行总体向好,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率逐月回升。全县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405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8%;完成工业增加值9207万元,同比增长49.7%。建筑业增速提升,对经济发展贡献加大。2009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230万元,增长18.0%,建筑业从年初低开到年末的走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加大,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有一动力。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