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概况
-
盘县文物名胜多。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盘县大洞。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县城南郊的碧云洞,自明代以来为文人青睐,留下许多诗文摩刻,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详加描述。老厂有万亩竹海,山川秀丽。竹海中的泉水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化学调查和水质评价研究,并通过国家级鉴定,为特殊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各件下形成的极低矿化度、极度低硬度、超低钠、国际首次发现的一种天然优质饮料水。妥乐村的千株银杏形成独有景区。盘县银杏产量为全省之最。
盘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煤电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扎实推进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将全县235对地方煤矿关闭整合为142对,地方煤矿煤炭产能由1300万吨提高到近2500万吨,煤矿生产、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全县原煤产量达到2892.83万吨,同比增长9.35%,其中地方煤炭产量达到1552.16万吨,同比增长6.68%;大力支持盘县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和盘南电厂5#、6#机组建设前期工作。加强电煤调运调控,努力保障盘县电厂、盘南电厂发电用煤,全年发电量达到204.38亿度,同比增长10.57%。实施盘县2009——2013年电网规划,启动建设1个220KV变电站,新建及改扩建3个110KV和8个35KV变电站,有效改善电力供应质量;以煤钢电一体化工业基地、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盘南煤化工等项目为重点,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强力推进煤炭深加工,努力构建煤加工及其产业群,加快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值,进一步提高煤矿瓦斯气、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三合水泥厂建成投产,加快盘北煤矸石发电厂、盘江煤层气利用工程、万家口子水电站建设,促进平关岩上、老黑山、淤泥八大山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有效推进。
盘县区境矿藏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铅、锌、汞、石膏、石棉、大理石、冰洲石、煤层气等均有分布。煤的储量为105亿吨,种类齐全,煤质优良,为江南诸省之冠。明初煤炭即已作燃料使用。“三线建设”中,国家决定开发盘县煤田。建设中,1966年来自全国20个省(市)、14个矿务局100多个单位1.5万余人的建井队伍投入建矿会战,70年代先后投产,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全国少有。至1985年,盘江矿务局共有5 个矿、6对井、2个选煤厂、1个水泥厂和其他附属单位。地方煤矿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盘县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1985年,全区原煤产量423万吨,选精煤142万吨,土焦64万吨,煤炭工业产值达12879万元,占工业产值的66.5%。
近年来,盘县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和增强活力的有效途径。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对外开放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使地方建设得到更好的支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让农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更多的信贷支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合作者。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联系,积极参与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经济区。
盘县区境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 平 均 气 温 为13.5C°,历年 极端最高气温为31.2C°,极端最低气温为11.2C°。最热月7月均温为20.2C°,最冷月1月均温为5.1 C°,最热月与最冷月温差15C°,年均无霜期271天,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热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适宜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亦时常出现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涝、秋绵雨等灾害性天气。
盘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中南部降起。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东北部的格所河谷海拔735米。相对高差2130米。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升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内层峦叠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4%,丘陵地占9.2%,坝地占2.4%。宜林宜牧土地373.5万亩(量算亩,下同),占土地总面积的61.3%,宜耕地面积145.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9%。其中较好的耕地仅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间。
2009年,盘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07839万元(现价),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1048万元,比上年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223646万元,比上年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631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9%。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6.9%:71.4%:21.7%调整为7.1%:71.6%:2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生产总值14971元,比上年增长15.16%。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38元,比上年增长10.88%,增加298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12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21%。其中:农业产值完成95379万元,比上年增长0.25%;林业产值完成4943万元,比上年增长7.49%;牧业产值完成76772万元,比上年增长28.44%;渔业产值完成453万元,比上年增长8.0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3729万元,比上年增长6.76%。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19039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轻工业产值完成3380万元,比上年下降13.69%,重工业产值完成3015659万元,比上年增长17.9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022239万元,比上年增长9.41%,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完成996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93%;县级完成工业产值1921384万元,比上年增长22.27%。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省属工业产值完成1097655万元,比上年增长10.97%,地方工业产值完成924584万元,比上年增长7.62%。工业销售产值2994884万元,工业产销率为99.2%。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20754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