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概况
-
在平原城北2公里处,津浦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青砖垒砌、叠檐斗卷、轩伟峭姿的七级宝塔,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千佛塔,俗称崔家塔。据记载,这座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高7级26米,塔身为八棱柱形,四面有窗,塔门圆顶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三字。四面塔窗中,均有光线射入,亮中有雅,暗内有意。三百多年来,这座砖塔由于遭受风蚀、雨淋、日晒、积水浸泡及地震等原因的影响,加速了塔体的老化。为了保持古塔的原貌,平原县人民政府投资2万余元,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使远近闻名的千佛塔再现昔日风采。
平原县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主要有造纸、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酿酒(白酒、啤酒、葡萄酒)等。形成了德齐龙化工、征宙机械、沪平永发造纸、照东方纸业、棉纺、青啤(平原)分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公司)。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业发达,市场活跃。现有商业网点5000余个,各类专业和综合集贸市场60余处,200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2.2亿元。
平原县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被誉为"京津蔬菜园区"。畜牧业发展迅速,是闻名全国的"鸽乡"和蛋鸡大县。2000年,蛋鸡存养量970万只、鸽子存栏量600万只、猪存栏量26万头、牛存栏量28.2万头、羊存栏量23.5万只。
威镇洋教,义和团大战官兵的遗址——森罗殿,位于平原城西十八华里、马颊河东岸,大芝坊(原称芝隍)村东头,是一座枕高堤而立、殿宇巍峨的古建筑。它气势轩伟,工艺精良,布局得当,错落有序;座北面南,高台石阶,前有一座青砖蓝瓦的药王庙。大门为半圆拱形,横墙挑角,朱漆大门,布钉吊不,楣洞之上是雕砖花砌的横镶池匾,内嵌“森罗殿”三个遒劲大字。进穿心殿门,两旁空间内各塑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鞍齐备,傍有武士,宛若活人。前院内有大古松一株,高十数丈,葳蕤苍郁。前殿五间,圆柱廊厦,高脊建瓴,翘檐飞角,上有蚣马狗子咬狼之类,显得气魄尤见古风凌健,正殿门额上有朱绛漆木匾一幅,书“森罗宝殿”四个流金大字。殿宇之内,正壁前迎门便是一尊“伟岸”肃坐的“五帝阎君”塑像,殿顶之下,坡悬着一幅金字横匾,刻有“森罗大帝”四字,落书为“睿亲王”手书,这幅匾额真伪难考。长条供桌上,有三腿“鼎”式的大铁香炉。下面更有“牛头马面”“判官小鬼”的各种塑像,真是奇幻刁钻、雄纤分明,布局分野、场面宏大,层次错落、形态骇人、素有“万象布照、千灵怪巧”之称,俨然摆着一副阴曹地府的“衙门”气势。东西墙上绘满各种宣扬“因果报应”的壁画。
在如今平原城南二十五里的张官店地方,这一带原是黄河冲积平原的一介高埠之地,后因地表变化而又形成了较为低洼的现状。此处又是马颊、笃马、鬲津、鸿沟等九条自然和人工河流汇集的“沼泽之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陆终氏”和“有穷氏”的氏族部落在这里混合居住。在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对新石器的使用,据考古学家推断是公元前四千二百年至三千七百年之间传入黄河下游北岸的。从现在在张官店附近发现的“石镰”判断,公元前三千八百年左右的时候就有耕耘、狩猎于此的百姓。据古代文献记载现今平原附近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有“有穷氏”“有鬲氏”这两个重要部落在这里生活。根据山东省考古专家,按照在张官店附近发现的“陶片”等古文物鉴定,平原古城属于商代早期的遗址(公元前16世纪)无疑。
“龙门”原建筑在城东南角的水门上,外靠城壕,内邻“琵琶湾”,它初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清代曾予修葺。“龙门”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文昌阁”,下层便是“龙门楼”。楼下之洞,原是水门洞。 “龙门楼”,虽不是奇工巧刻的灵雕画阁,却也有雄伟高峙、虎踞龙腾的角檐飞榭之姿,又加短墙花砌,有登临凭眺旷野神怡之幽,缅怀古人雅风之趣。“龙门楼”正面,有一青石“龙门”碑嵌在洞楣之上,这块碑高152公分,宽64公分,厚17公分,碑无花边,中间刻有高100公分,宽50公分,一笔而就、龙飞凤舞、神彩奇特的狂草“龙门”两个大字。起笔之处,形似“龙门”,运力苍劲,浑有神韵,毫路风雅,古朴雄健,气势酣畅,颇有特色。
平原县南依泰山,北望京津,距天津港220公里,黄骅港110公里,济南遥墙机场80公里。京沪铁路贯穿县境南北,平原火车站每天有17次客货在这里停、发,货运站台一次作业能力达5000吨,年吞吐量达50万吨。京福高速公路从平原穿境而过,并设有南北两个进出口,乘车到济南机场只需1小时,境内还有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101、315、318省道和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内联乡村、外通全国,客货运输十分方便。
“龙门楼”位于“龙门”城东南“水门”之上。“龙门楼”底座正中处有拱形“水门洞”,此洞称为“龙门”,在洞门口门楣处嵌有一青石“龙门”碑刻,碑呈竖长方形状。碑体高1.52米,宽0.64米,厚0.17米。碑的中心处刻有一挥而就、一笔连体的狂草“龙门”二字,字高1米,宽0.5米,异常醒目。字迹形如龙飞凤舞,又似飞龙走蛇,风格神奇独特;起笔处形似“龙头”,运笔苍劲刚毅,如钢筋铁骨;笔势淋漓潇洒,如行云流水,又似水帘瀑布;通体风格古朴苍健,气势磅礴,粗犷酣畅,极富有神韵,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许称绝。
坐落于平原县恩城镇中学院内的文昌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结构精巧,高十二米,共两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上下层之间翘檐飞角,翼然如飞。四角雕饰的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圆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绿宝石般的光彩。游人可沿阶梯登攀,进入上层。登临高阁,极目远眺,方圆十数里鳞次栉比的农舍,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葱郁的树木,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文昌阁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悠悠岁月,文昌阁作为明代古建筑,饱经了风雨沧桑,见证了世事变迁。
“虬龙槐”位于平原县腰站镇原驿站官道大街南端,现105国道西侧,腰站村十字街中心。当地百姓对此槐俗称为“千层槐”、“铁裹槐”,据说是因为历代官宦在树干上贴告示,一层加一层,暴一层又贴一层的缘故。这株古槐,年代久远。当地民间传说是: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东临泰山的时候(公元前210年)回驾不远,病逝于平原津(据平原旧志记载,平原津在城南40里,现已湮没),曾在这株大槐树底下停尸,至今不招蚊蝇(据实考,秦始皇突发病于平原津渡口、死于回长安的路上沙丘——现为河北省广宗县。病重的秦始皇路经腰站镇,在此树下歇驾较为可信)。
平原县基础设施完备,是山东省第一个电话县,全县电话装机总量达7.8万部,入户率78%;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通讯三网齐全,随时可联通国内外的通讯网络。城市功能完备,城区实现了集中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目前,城区规划建设面积已扩展到32平方公里,老城区、新城区和开发区“三区一城”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承载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