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概况
-
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1709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2.8%,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87万元,较上年增长11.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0773万元,较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3132万元,较上年增长12.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0:25.5:73.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848元,比上年增加2982元,同比增长25.1%。
桥西地形多变,集高山、大川、平地于一体,一年四季,风花雪月,自然风光独特,旅游景点、文物古迹众多,其中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四大关”之一的大境门,是我市的标志性建筑;堡子里是张家口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北方大中城市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区之一,还有气势磅礴的明长城、随山就势的云泉寺、风格独特的水母宫、风景秀美的安家沟生态园,无一不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1949 年后,公路运输事业逐年发展,形成了以桥西区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到 1988 年底, 由本区通向地区各县、省内外各地的长途客货运输线路 48 条,营运总里程 5812 公里。市内公共汽车 12 条营运线路中,有 11 条从本区始发或通过。共有 104 辆大小客车穿行在各主要街道及桥西区、 桥东区、 宣化区、 下花园区和宣化县四区县之间。
对外开放以来,桥西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21万勤勉、质朴、友善的桥西人民,立诚信之本,沐改革春风,得开放先机,以务实创新、率先发展为己任,按照“三产主导、强工优农、开放拉动、民营兴区”的思路,全面推进小康城区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了以武城街为中心的中心商务区、以“大境门”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区、以西沟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区以及以西坝岗为重点的特色餐饮经济带、以绿工科技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平门路工贸经济带的“三区二带”科学发展格局,全区综合经济实力逐年提高。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4.9亿元,同比增长17.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同比增长22.1%;引进外资5.5亿元,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22.7%;实际利用外资1985万美元,在全市居于首位,相当于该区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总和的2.5倍;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8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0.6%。“金鼎国贸”、武城街精品服装市场、金凤大厦等一批商贸龙头项目建成运营,全区商贸物流规模和服务档次进一步提升。顺利实施了快速路西环线拆迁工程,完成拆迁投资约1.6亿元,圆满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通车”的目标。全年累计投资近800万元实施了大境门广场二期和东段长城修复工程。组织实施了市区绿化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众植树活动,绿化街巷35条、植树10万余株,开展了取缔“大篷车”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220万元完成了元宝山至菜市、清河至菜市等10.6公里农村道路建设,投资240万元解决了南天门、永丰堡、虎头梁等7个村的安全饮水问题。中考成绩连续16年位居全市首位。
桥西区是张家口市的发祥地,是张家口政治、文化中心,它北靠内蒙古大草原,南接华北平原,西连煤都大同,东屏京都大道,局京、冀、晋、蒙之要冲。古时曾是蒙汉人民进行“茶马互市”及其它产业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张库大道”的起点,史称“旱码头”、“皮都”。在近代革命史上是中国共产党夺取的第一座大城市,被称为“第二延安”、“东方文化城”。
桥西区辖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19个行政村、38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1.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858人,城市居民20.2万人。桥西是民族宗教聚集区,除汉族,还有满、回、蒙古、藏等19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四大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全部设在桥西。 桥西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75061。行政区划代码:130703。区号:0313。拼音:Qiaoxi Qu。
公路交通发达,是张家口市区内外公路运输的中心。张家口市公路交通发展较早。桥西是市内交通的中心、市外公路运输的枢纽。早在 300 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就开辟了张库大道,沟通了北至外蒙库伦、南连天津的南北通道。 至清中叶,陆路交通又随着张库大道的兴盛,得到了极快的发展。1917 年一 1936 年由于经济贸易、生产流通和军事的需要, 先后出现了商办、官办和军办交通,在大车路的基础上扩修成公路。“ 七 · 七 ” 事变后, 日军侵占期间,公路失修,建国前仅有劣质公路 800 多公里。 1939 年市内开通了由桥西大境门至火车站 ( 现北站 ) 的公共汽车。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