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概况
-
改革开放以来,秦安县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逐步探索出了“不断强化农业基础,重点开发四大支柱产业,整体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长短线合理布局,农工商综合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们在保持过去经济发展思路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实施城市带动、产业兴县和项目拉动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3亿元,增长26.46%;第二产业完成3.5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完成6.98亿元,增长8.9%。财政收入完成5066万元,占预算的100.7%,同口径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4亿元,增长14.91%。
秦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重点,克服困难,狠抓落实,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平稳。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抗旱减灾保粮为中心,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14.58万吨,增长6.8%。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浅山干旱地区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全县已建成山地日光温室808座,其中日光温室桃棚189座,蔬菜、中药材、牧草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刘坪青椒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林果业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强做大做优林果支柱产业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了林果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力度。林果业向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规模化经营、优质无公害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全县果椒园面积达54.5万亩,其中以苹果、桃为主的果树面积33.3万亩,户均3.1亩,花椒面积21.2万亩,户均1.95亩,无公害果椒生产基地11.84万亩,被命名为省级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县,秦安蜜桃、红富士苹果、新红星苹果、金冠苹果、早酥梨、花椒通过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红富士、新红星、红雪桃等果品在“首届SFT2004年中国(深圳)国际水果及技术展览会”上获得参展会金奖、果品状元和深港地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果品品牌。2005年果椒总产量1.85亿公斤,总收入2.65亿元,农民人均520元。完成果椒建园1.63万亩,高接换优7600亩,新建无公害果椒基地6万亩,完成水果套袋1.85亿个,县财政补贴扶持建成总贮量3100吨果品气调库4座。
秦安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基层计生服务所建设,积极开展了计划生育清理核查和专项治理,整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教育工作继续巩固“两基”成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扩大了高中办学规模,加快了危房改造步伐、22所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县五中建成招生,县二中和四小实现整体对换,五小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校实验楼和县体育局建设进展良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了省上验收。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847人,上线率15.44%。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工作以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和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为重点,近年来,引进、示范和推广实用科学技术122项,建成科技示范乡镇15个,科技示范村229个,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考核。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工作,创办了综合性文化季刊《大地湾》,县宣传文化中心和图书馆楼完成主体工程,完成了全县文物普查、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和街亭古战场、女娲洞旅游景区规划,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稳步推进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得到加强,王窑卫生院和县传染病专科楼建成使用,县中医院综合楼开工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秦安县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秦安是天水的北大门,天?公路、靖天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莲叶公路、蔡莲公路建成通车,已成为沟通陇东、陇南、兰州及西安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功能初步完善,对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
秦安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改土兴水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小流域24条面积211.3平方公里,新建、续建小水利工程439处、集雨和人饮水窖11.43万眼,发展补灌面积16.41万亩。积极开展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在刘坪、叶堡、莲花、王尹、王窑5乡镇建成沼气池4050座。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实现了村村通电。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29.6万亩,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将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培训,规模化输出,一体化服务”的思路,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在各乡镇设立劳务工作站17个,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内引外联,发布信息,强化管理,多渠道输转务工人员。2005年,全县新开辟劳务基地13个,劳务输转13.8万人(次),劳务总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秦安县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世行贷款、扶贫整村推进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大力发展养殖业,新发展规模养殖户900户,养殖专业村5个,养殖小区6处,家庭养殖场10个。累计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专业养殖村100个,家庭养殖场131个,畜禽饲养量达230万头(只)。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世行项目进展良好。继续推行各级领导帮扶工作责任制,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完善提高2004年王铺乡杨崖等8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同时,全面完成了云山乡南沟等10村整村推进项目,新修农路58公里,新建牛舍、猪舍1454座,引进良种牛(猪)4930头,维修学校6所,建成村文化卫生设施10处,果窖264座。世行项目以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在中山刘箕等9村开展了以“养殖业圈舍改建、良种引进、果椒园建设、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村建设,改造圈舍629座,养殖肉牛1500头,肉猪1680头。
秦安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秦安古称成纪,据史书记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就出生在这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这些文物古迹和人文资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秦安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旧城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2002年以来,先后投入拆迁建设资金6.35亿元,拆除建筑物15.07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小商品市场改扩建工程、成纪商厦、家具装饰材料市场、成纪大道东段、葫芦河大桥、滨河路立交桥匝道、兴国文化广场、青年路、新华街、环城北路农贸综合市场、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体育中心、北坛小区、等项目正在建设,城区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莲花、西川、郭嘉、陇城撤乡建镇。310国道天谗段、蔡莲公路、莲叶公路正式通车,郭上、杨梁、秦远公路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建乡村公路962.93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1793.59公里,道路通行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县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通电话率为91%。
秦安县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大河流葫芦河由四大支流清水河、南小河、显清河、西小河等河流汇成,自北而南,纵贯秦安中部。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