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概况
-
清水县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古迹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化石点、石刻等遗址文物73处,分布在18个乡(镇)。一代名将赵充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完成震惊世界的赫赫勋业后终其一生之地。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汤峪温泉、红崖晚照、万紫胜迹、古洞悬石俱为旅游佳处。其中30处已被列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馆藏文物分15类、1782件,展现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荣。
清水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深化教育人事三项制度改革,学校管理日趋规范,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多渠道补充教师207名。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小学毕业检测双合率达到76.8%,初中毕业会考七合率达到31.19%,高考上线率达到20.24%,分别较上年增长16.4%、10.2%、6%。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费发放教科书10.3万人(次),免除学杂费及提高公用经费1882万元,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48万人(次)477万元,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925人444万元,化解“普九”债务1554万元。新建、改造丰望中学等4所初中和金集中心小学等21所小学校舍2.48万平方米,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两后生”教育面不断扩大。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承办了全市科技活动周,在我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养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发展科技示范户236户,完成星火骨干培训5600人(次)、普及型培训4.8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有序开展,农民参合率达到95.11%,为1.63万名住院病人报销医疗费2308.2万元,报销比例达到50.06%。全力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市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验收命名,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通过验收。以轩辕文化为品牌的特色文化大县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县级中心,轩辕文化园完成可研和规划编制,清水大剧院完成布局规划和初步建设方案,黄门等5乡镇文化站全面竣工,新建“农家书屋”100户,累计达到208户。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430多条,申报公布国家及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个。完成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51万户。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金集等5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全面竣工,完成四项节育措施2515例,计划生育率达到86.09%。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事编制、民族宗教、统计、物价、粮食、供销、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红十字会、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清水县城市经济焕发活力。积极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建立了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例会等制度。重新规划了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可研评审和上报审批工作。多方筹资2900多万元,保证了轩辕纸业、鑫烨化工、甘草水泥等重点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绿盛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产品出口创汇20万元。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增长15.8%。以商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增各类商业网点151户,完成退市还路市场工程2处,新建、改造“农家店”75户。认真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181台,发放补贴49.5万元。建成旅游道路4条31.2公里,星级旅游厕所3处,发展“农家乐”4户。全年接待游客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88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2.6%和63%。
清水县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富饶。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林果、经作等农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正常年景产量达1亿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胡麻、葵花、大麻、蔬菜、花卉等。其中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600多种,年产量6000多吨,素有“千年药乡”之称。
清水县投资环境良好,发展商机无限。清水人民抢抓机遇,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县上先后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税收征管、土地使用、证照办理、规费收缴、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对投资者予以优惠,竭诚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随着县域畜牧、林果、经作、饲草、酒饮、旅游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清水涌现出无限商机,众多的招商项目亟待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开发。30万清水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清水参观考察,洽淡项目,投资建厂,兴办实业,清水2012平方公里的投资热土将提供最优厚的回报。
清水县地处陇山山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向东北高、西南渐低;最高海拔2201米,最低海拔1112米,相对高差1089米;海拔高度引起热量、降水条件、土壤、植被的垂直变化,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内外营力作 用,我县地貌分为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的中低山黄土梁沟壑区——分布于县境中、西部,以高峰科梁和牛头河南北侧梁峁为骨架;面积217.93万亩,处森林草原黑炉土地带,植被以灌丛和草原为主。土石山地中度深切割中山区——分布于县东南,属陇山西延部分,以盘龙山为主;面积45.86万亩,以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褐土为多,有大面积次生林。河谷阶地区以牛头河中、下游及骨干支流下流河谷阶地为主,面积27.70万亩,分为宽窄河谷与峡谷,宽度1——3公里,两岸为河漫滩与多级阶地。一级阶地土层深厚,为我县最好农田。
清水县交通便捷,通迅、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完善。全县电力、电话、广播电视、农机路实现了“村村通”。县内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381公里,县城距陇海铁路(天水站)仅40公里,有清北、清张、大温、桐温等省际、县际公路连通东西南北。移动电话基站覆盖县境80%;县城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7500吨,可采量蕴藏丰富。
2009年,是清水县应对挑战、克难攻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千方百计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全县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追赶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新成绩。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预计生产总值达到17.9亿元,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02万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增长75.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增长30%;大口径财政收入7100万元,增长26.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5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2496元,增长22.23%;城镇登记失业率3.86%;人口自然增长率5.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前两年超额完成 “十一五”规划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3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清水县农村经济提速发展。结合五大区域开发建设,认真实施农业产业化“6431”工程。完成干鲜果栽植8.05万亩,建成新城方湾梁等5个万亩产业带,白沙、土门2个万亩乡,红堡、远门等7个5000亩乡镇,48个千亩以上示范基地,建成魏家塬千亩苹果标准化科技示范园,郭川已建成苹果乡;肉牛产业大县建设起步良好,黄牛饲养量达到10.56万头,新建养殖小区17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59.2万头(匹、只);种植蔬菜8.1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蔬菜、花卉新品种展示面积2870平方米,示范效应初步显现。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10.8万亩,小麦良种26.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497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完成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工程8224户。建成金集、草川水泉、土门朱王、下赵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处,解决了5乡镇35村3.32万人的饮水困难。魏家塬节水灌溉工程建成使用,长沟河电站全面竣工,高标准建设了水清梁、玉屏梁两个万亩梯田示范点,全县新修梯田3.2万亩。西部4乡镇15村整流域连片开发国家级试点项目和草川水泉等10乡镇11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多渠道输转劳务人员5.6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26亿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008年底的6.18万人减少到5.46万人,贫困面由21%下降到18.5%。完成各类造林4.61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97万亩,北山绿化5000亩,公路绿化92.5公里。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完成林改64.23万亩。凯迪生物质能源项目林地流转10.02万亩,新植500亩,补植1.65万亩。
清水县林果产品主要有苹果、葡萄、核桃、花椒、梨、桃、杏等,是驰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苹果重点产区之一;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十分丰富,沙棘面积30万亩,年产沙棘鲜果5万吨。畜禽主要有牛、羊、猪、鸡等50多个品种,年饲养量136万头(匹、只);以黄牛为主的草食畜养殖业逐成规模;野生动物100多种,珍贵的有毛冠鹿、石豹、红腹锦鸡等。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