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概况
-
清水河县摇林沟自然保护区位于清水河县东南部,总面积51.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4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26.5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1.2平方公里。该区在呼市地区具有典型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初步查明,保护区内有植物360多种、野生动物62种。经过多年努力,清水河县摇林沟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及保护区管理基础等各项评审指标已基本达到市级自然保护区标准。日前,该保护区通过市环保局的评审验收,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建立,对生物多样性及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当地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清水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属山西台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接之过渡带。岩石平缓,黄土覆盖较厚,地势由东南向西渐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 373.6米;境内以山地最多,滩川地甚少,整个地形是山、川、沟相间,山峦起伏,大体分为低缓丘陵区、低山丘陵区、五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和冲积平原五大类型。
清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特点一是储量大,二是品位高,三是品种多。主要有煤、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高岭土、紫木节、大理石、铝土矿、铁矿等。煤的储量为18亿吨,原煤发热量为5 003-6 357大卡/公斤, 除可作配焦煤原料外,是良好的工业动力用煤和低干馏的炼油用煤。石灰岩是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的矿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县城附近、石壁桥、王桂窑、窑沟乡四个区域,总锗量20多亿吨,适宜于露天开采,完全具备建设大型水泥厂的条件。耐火粘土总储量6.1亿吨,质量达到工业要求,具有综合利用的可能性。高岭土主要分布在窑沟、黑矾沟、塔尔粱等地,仅黑矾沟、塔尔梁两处储量即达500万吨。高岭土质纯洁,原矿的三氧化二铝含量可以达到38-40%以上,杂质含量甚微,可塑性高,结合力强,白度高,在l 260℃时白度可以达到79.7--80度,颗粒细,未经选矿即可达精矿标准.经宜兴陶研所化验鉴定,被誉为"全国之冠"。大理石分布较广,石质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泥质及方解石组成。品种以"晚霞I号"为代表,其变种或亚种达20多种。铝土矿分布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矿层平均厚度10.7米,基本属高铝耐火粘土矿床,储量为8 400万吨。在金属类中有锰矿;非金属矿中有白泥、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石墨、冰州石等。建筑材料中有储量丰富的石材、砂、砾石及碎石;化工原料中有黑矾、胆矾和磷矿。野生药材主要有甘草、黄芩、山大黄、柴胡、防风、知母、生地、白头翁、芦根、白茅根、车钱子、麻黄、蒲公英等50余种.野生植物有柠条、沙棘等,还有天然草场128万亩。野生动物主要有狐狸、獾、兔、狼、黄鼠、鹰、啄木鸟等。
地表水系的发育程度受到构造,岩性的控制.境内南北两地由于所出露的地层岩石不同,其发育程度也不同,在北部地区,不仅清水河、浑河、古力半几河等几条较大的河流有常年流水外,所有的山沟几乎沟沟有水,而南部地区虽沟壑纵横,但都是旱谷,最大的是杨家川、北堡川,也仅为季节性泄洪通道.此外黄河纵贯清水河县西部,黄河、浑河、清水河、古力半几河四条主要河流流经县内总长180.5公里,河网密度为0.06公里/平方公里,有水库11座,人工塘坝38座,水面面积1.5万亩。
地处中温带,属半干旱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境内地区气候变化差异明显。主要特点为冬长夏短,寒冷干燥,风多雨少,年平均气温7.5℃,一月平均气温一11.5℃,极端最低气温一29℃,七月平均气温22.5℃,极端最高气温37.1℃。年日均气温5℃以上的持续天数为198天,日均气温O℃以上的持续天数为232天,全年平均日照2 900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10mm,最高年份为1967年620.8mm,最低年份为1962年184mm。年蒸发量2 577.2mm,为降水量的6.3倍,干旱年份可达14倍。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煤、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高岭土、紫木节、大理石、铝土矿、铁矿等。野生药材主要有甘草、黄芩、山大黄、柴胡、防风、知母、生地、白头翁、芦根、白茅根、车钱子、麻黄、蒲公英等50余种.野生植物有柠条、沙棘等,还有天然草场128万亩。野生动物主要有狐狸、獾、兔、狼、黄鼠、鹰、啄木鸟等。
河县森林覆盖率突破29.7% ,对于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丘陵山地占总面积90%以上的清水河县来说,县委、政府针对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多年来,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关系百姓生存和生活的重大工程来抓。自2000年以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6.2万亩,飞播造林37.8万亩,封山育林18.5万亩,造林绿化面积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目前,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127万亩,森林覆盖率突破29.7%,15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