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概况
-
青州市总面积1563.8平方公里,全市分为三种地貌类型,西南部为石灰岩低山丘陵区,面积为747.1平方公里,占47.8%,海拔高度多在150米以上,最高的青崖顶海拔945.3米,土壤多为褐土,少部分为棕壤,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是我市的主要造林区。市东南部(即郑母地带)为玄武岩岗丘区,面积为12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土壤为褐土和潮土,市北部为平原区,面积691.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土壤为潮土,沙姜黑土。
随着市场形势的好转,各类畜禽的加工企业,都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有力地带动了生产的发展,生产的肉鸡、肉鸭出口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外地各大型肉禽加工企业看准了青州市的生产环境好,纷纷在青州建立生产基地,为青州市出口畜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州市在89年被山东省政府定为瘦肉猪基地县,先后从河南、北京等地引进大约克、长白种公猪与当地母猪杂交,92年又用“昌白”母猪做母本进行杂交,基本实现了二元杂交。近几年,又从杂交后代中选育母猪做母本进行三元杂交,杂交后代已占80%以上,逐步建成了以郑母、黄楼、谭坊、东坝为中心的瘦肉猪生产基地。
青州市的畜牧业生产,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畜牧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大力调整内部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发展规模饲养,全面普及实用技术,使各类畜禽的养殖效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市存栏4.08万头,出栏1万头;猪存栏19万头,出栏42万头;羊存栏11万只,出栏7万只;家禽存栏972.6万只,其中肉鸡存栏365.5万只,出栏890.2万只;家兔存栏79.7万只,出栏16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8.1万吨、5.3万吨和1.1万吨,畜牧业产值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
青州市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按照“依托优势,综合发展,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在抓好优质高产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瓜菜、花卉、果品、畜牧四大支柱产业。2001年粮食总产达到42.3万吨,瓜菜面积发展到38万亩,年产量达169.6万吨;果品面积发展到18万亩,年产量达8.5万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1.3万亩,花卉品种达300余个,花卉业产值1.8亿元;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5.7万吨、6.5万吨、1.1万吨,畜牧总产值7.3亿元,四大特色产业产值已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全市农业增加值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7元。青州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农药检测中心、土壤肥料质检中心,谭坊西瓜、 弥河银瓜、冬雪蜜桃等9个农产品获全国品牌,东高韭菜、高柳西红柿等7项农产品通过省级以上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6万亩,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瓜菜安全用药示范区,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
青州市交通发达,有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西距济南150km,东距青岛240km。另有地方铁路益羊铁路和青临铁路。公路方面,有济青高速公路和东青高速公路。另有309国道,济青公路和羊临公路等。是潍坊西部的交通枢纽。
青州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因地处海(东海)岱(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寇准、范仲淹、宗泽、张叔夜等朝廷重臣,郑道昭、欧阳修、王世贞等文坛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王介、钟羽正、冯溥等一代名臣,燕肃、于钦等学术巨擘(bo),都诞生在青州;还哺育过郦道元、黄庭坚、李清照、冯惟敏等一代名流。有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云门山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森林公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龙兴寺佛教造像是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青州市是80年开始发展出口肉鸡生产,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逐渐建成了以黄楼、邵庄、东夏、弥河等乡镇为中心的肉鸡生产基地,肉鸡专业村30多个,3000个饲养专业户,建有9处肉种鸡场,饲养AA肉种鸡10万套,肉鸡加工厂6家,年加工能力3万吨,历史最高水平出栏肉鸡2000万只,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我国加入WTO后,为使青州市肉鸡生产与国际接轨,推行肉鸡生产标准化,从建鸡舍、饲养管理、控制药残都制定下发了详细的操作规程。考试录用官方兽医20人,进行监管,建立了市畜牧局检测中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