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概况
-
秦州区工业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大对各类优势骨干企业的扶持服务,为企业退税1.02亿元,帮助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全区6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9.4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12%。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累计入驻企业44家,长城电力开关、辰达建材等37个项目建成投产,园区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增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投入技改资金2.42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0项。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下降4.6%。
秦州区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扼陕甘川之要道,自古为陇右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古往今来,这里人流物聚,商贾云集,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现为天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陇东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地,受西安、兰州两大城市的双向辐射,是联系西北与中原、西南的交通枢纽。国道310、316线横贯境内,与12条省道和县(区)乡公路形成健全的交通网络。城区羲皇大道、成纪大道、天北快速干道宽阔平坦,与兰州、西安等级公路相连,随着陇海铁路复线的通车,畅通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现代通讯和商务信息与国内国际联网,城区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2万多户,移动电话用户突破6万户,城镇居民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16乡镇全部进入程控电话网络和移动通讯覆盖范围。城区供热、供水、供电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南北两山绿化初现成效,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2009年,秦州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增长。全面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一揽子计划,全力加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全年生产总值达到83亿元,增长13.39%,完成全年任务的100.79%;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大关,达到7.05亿元,增长17.1%;完成财政支出15亿元,增长2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34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9元,增长19.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3.1亿元,增长35.67%,完成全年任务的106%。
2009年,秦州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全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6.1亿元,同比增长12.2%。深入实施粮食增产“四大工程”,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旱作农业13.8万亩,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7.93万吨,连续六年喜获丰收。积极探索浅山干旱区蔬菜种植新路子,完成玉泉杨何、天水咀头蔬菜大棚建设2200个。以打造西北大樱桃基地为目标,新建各类优质果园5.1万亩,特种玉米、中药材、芦笋等新兴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力实施草畜富民工程,凯盛生态养殖等一批大型科技养殖项目相继建成,新建规模养殖场9个,养殖小区8个,新增养殖专业村7个。完成农村沼气建设4076户,实施汪川、牡丹等乡镇10处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4.3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建设,1.4万亩的藉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第一批8个市级示范村和60个推进村建设,实施村内巷道硬化55个。加快农村灾后重建,积极筹措各类重建资金8.8亿元,全面完成去年6282户灾后重建任务,新启动原址整村重建6175户。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秦州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品种多,贮量大。区内有金、银、铜、铅、锌、铁等金属矿产和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17种,其中金矿储量达20余吨,大理石潜在资源在1亿立方米以上,石灰岩储量在1亿吨左右。
秦州区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坚持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着力点,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启动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科技项目64项,鉴定验收科技成果43项,连续第四次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184人。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和“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加快教育灾后重建步伐,筹措资金1.98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重建项目97个,新建校舍10.84万平方米。全面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61个,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23.6万人报销医药费2973.4万元。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北宅子保护维修主体工程,建成农家书屋100个,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级场地42个、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一期项目11984户。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改造和15乡镇服务所建设,在全市率先创建成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秦州区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以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全面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6381万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绿化美化、景区景点建设及名城保护等6方面27个城市建设项目。天水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城区北山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玉泉观、南郭寺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完成各类造林3.91万亩,实施流域综合治理45平方公里;深入实施城市绿景工程,新增公共绿地1.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9.98%。实施藉罗战备油路、通乡油路、通村砂砾路和水泥路建设69条341.7公里,农村道路通达通畅能力显著提升。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大环境综合执法力度,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
秦州区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名胜古迹众多,是古丝绸之路上有名的繁华重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秦城璀璨的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等,造就了人文始祖伏羲、秦朝先祖赢非子、东汉辞赋家赵壹、近代和平解放北平的功勋邓宝珊将军等历代名人。辖区内有国家、省、市、区级保护的文物单位25处,有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庙,距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占地3733平方米,庙内有殿阁、亭台,殿内有保存完好的伏羲塑像,神态雄浑生动,艺术造诣极高;有山水奇绝、风景秀丽的玉泉观,还有汉代飞将军李广墓、杜甫流寓行吟的名刹南郭寺等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景点。
秦州区工业基础良好,科技教育比较发达。天水是省内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全国六大中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区内有大中专院校10多所,部、省、市属科研单位10余个,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4万人,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及引进推广能力较强。驻区部、省、市直属企业达40多家,工业整体实力雄厚,门类齐全,加工能力强,初步形成了塑料化工、电子电器、工艺美术、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地方工业体系。电子电器、电缆材料、雕漆、地丝毯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区内水质好,风沙小,具有发展电子、酿酒、饮料、纺织印染业的优良条件。近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和发展环境的优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国有制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止目前,全区非公有制企业达到991 家,个体工商户达到9895户,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3%,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