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概况
-
乳山市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雨水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累年平均日照数为2572.7小时,平均气温11.8℃,平均降水量744.4毫米,平均气压1013百帕,平均无霜期206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0%。 秋、冬季以北风、西北风为主,春、夏季以南风、东南风或西南风为主,累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
乳山市经济发达,是中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现已形成拥有冶金、机械、电子、化工、食品、服装、玩具、建材等30多个行业、3600多家企业、30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 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经贸合作关系,兴办外贸生产企业280多家。全市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人均37795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名列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54位,比上年度前移20位。
全市工业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加快实施建设大工业体系为目标,着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全年生产、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10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4.0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8%;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1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4.42亿元,比上年增长9.2%;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新完成造林面积180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4.8%畜牧业健康发展。畜牧业继续向专业化、商品化和优质化发展,畜、禽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对稳定经济、繁荣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36万吨。其中:淡水产品产量0.9万吨。
乳山市资源充足,物产丰富, 素有“金岭银滩”的美誉, 是著名的“水产之乡”、“水果之乡”和“黄金之乡”。年产对虾、扇贝、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及各种鱼类贝类20多万吨,年产苹果、阳梨、板栗等20多种水果及干杂果20多万吨,为山东省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银、铜、铁等金属矿藏和大理石、花岗石、石墨、磷等非金属矿藏, 其中年产黄金10万两以上,居中国县级第五位,花岗石储量70多亿立方米。
在工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改观,全年全市工业系统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7%;实现利税2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2%;利润达到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9.49%;产品销售率达到了99.01%;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4.47%;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3402元/人;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2.04%;资产负债率达到51.12%;流动资金周转2.09次,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乳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入选“山东省县域旅游品牌十强”。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银滩旅游度假区、岠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大乳山休闲旅游度假及圣水宫等众多景观, 其中银滩旅游度假区内长达20公里的沙滩和可同时容纳15万人的海水浴场,被誉为“天下第一滩”,是旅游、疗养、避暑和度假胜地。
近年来,乳山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生产发展平稳。坚持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近年来,乳山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产业基础的根本来抓,重点实施了三个带动:一是特色化带动。围绕建设沿309国道高效农业带、青威路沿线高效蔬菜带和沿海渔业产业带,大力发展以苹果、大姜、茶叶、葡萄和干杂果为特色的种植业,以奶牛、肉食鸡、生猪、长毛兔为重点的畜禽养殖业,以海珍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为方向的海洋渔业。2007年,新发展果园2万余亩,其中高酸苹果4000亩,大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各类畜禽存养量达600万头(只),生猪存养量近22万头;海珍品养殖面积达2万亩。二是产业化带动。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集中培育一批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目前,威海市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6家,其中鲁菱果汁、华隆食品、金果花生、华宏水产等4家企业今年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基本形成了崖子优质水果、诸往长毛兔、下初葡萄、白沙滩大姜、育黎日本萝卜、乳山寨高酸苹果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着力培植茶叶产业,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茶叶种植面积由目前的1000多亩发展至10000亩。三是标准化带动。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共发展绿色无公害基地23万亩,“垛山”牌苹果等7种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华隆花生等4种农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全市大姜、花生、长毛兔等116个农技协组织,辐射带动标准化产业生产基地10万亩。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依托闲置房屋和丰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加工贸易,2007年新增加工贸易项目128个,全市有加工贸易项目的村达到90%以上;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大陶家“渔家乐”、威茗茶园旅游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区,为农村发展增收培植了新的增长点。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全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3.16万千瓦;农用拖拉机55545台,比上年增长2.2%;农用汽车34辆;年末耕地总资源54509公顷;农村用电量21055.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农田水利建设有所加强,年末排灌动力达到7.68万千瓦;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35163 吨,比上年增长5.3%。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