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概况
-
沙洋全县规模企业76家,其中亿元企业10家,形成了以华溢纺织、富泰革基布为龙头的轻纺业,以洪森实业、楚玉食品等为骨干的食品工业,以秦江化工、天一药业为支撑的化工产业,以荆玻股份、荆华铝业、秦江水泥为主体的建材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玻璃、铝型材、水泥、化肥、服装和水产品等名优产品俏销国内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邮电、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踏平湖核心区景观休闲带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正日益彰显无限的魅力。
沙洋县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举世无双的“郭店楚简”,震惊中外的战国古湿尸,均出土沙洋,2009年在沙洋出土的严仓楚墓群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简、兵器、铁器、漆木竹器残片等珍贵文物,堪称“楚文化地下宝库”。沙洋在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既是楚国名相孙叔敖、“百步穿杨”神箭手养由基的诞生地,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的故乡。沙洋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刘备与曹操南征大军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于此,南宋名将岳飞、边居谊在此筑城抗金,血洒疆场,留下千古英名。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厚的沉淀,使沙洋放射出深邃而典雅的人文光芒。
沙洋县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沙洋素有“汉江明珠”、“小汉口”等美誉。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盐水等自然资源,盛产水稻、棉花、油料、鲜鱼,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被誉为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涌现出洪森实业、环星油脂、凤池米业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17家;拥有6个湖北名牌, 9个绿色食品和9个无公害农产地,初步形成了优质棉、双低油、优质稻、优质畜禽等较为完整的“龙头型”产业链。沙洋水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小河流25条,湖泊24处,滔滔汉江,碧波荡漾,依城而过;城中踏平湖清涟数里,杨柳依依;百里长湖渔歌唱晚,美不胜收。
沙洋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金融危机冲击中克难前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9年1-8月,农业产业化规模龙头企业经济运行呈现“五增”特点:38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创产值20.98亿元,同比增加4.08亿元,增长24.1%;农产品加工增加值2.72亿元,同比增加0.59亿元,增长27.7%;实现销售收入18.71亿元,同比增加2.86亿元,增长18.04%;创汇1278万美元,同比增加560万美元,增长78%;企业税后利润4669万元,同比增加496万元,增长11.9%。
沙洋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和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作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沙洋取得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近百家权威媒体争相报道。沙洋县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湖北荆门第三届油菜花节,并建立了全国首家油菜博物馆。
沙洋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一座开放文明的城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着力营造行政效率最高、社会服务最优、商务成本最低的投资环境,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能发财。沙洋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骨架已经形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企业23家,其中建成投产13家,开发区正逐步成为沙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新型工业的展示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区。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0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0.4:29.8:29.8。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850人,1438名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9元,比上年增长2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40元,比上年增加602元,增长15.3%。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