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概况
-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58万千瓦,增长11.5%;农用拖拉机7949台,增长1.92%;农用汽车561辆,增长65 %;自走式联合收获机121台,增长42.4%。全年机耕面积达到31.43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14.83千公顷,机收面积15.11千公顷,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7.32万吨。机电灌溉面积25.5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8.97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5.7%。机电井累计达到2561眼,其中已配套1329眼,配套率51.9%。
泗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上古传说中的伏羲、神农、少昊、唐尧、虞舜、大禹等莫不与此地相关。泉林陪尾山下,名泉荟萃,泉多如林。孔子面对川流不息的泉水,曾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唐代大诗人李白“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宋代理学家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佳句,至今广为传诵;清康熙、乾隆皇帝九次驻跸泉林,留下了大量赞美诗篇。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8亿元,增长17.9%。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81亿元,增长16.1%;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87亿元,增长26.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99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54亿元,分别增长17.1%和40.3%。在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8.82亿元,增长36.9%,所占比重达到86.8%。
农林牧渔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4万公顷,粮食总产19.93万吨,比上年增长7.61%。其中夏收粮食8.11万吨,增长47.99%;秋收粮食11.82万吨,下降9.36%。花生面积1.43万公顷,总产量6.12万吨,增长1.32%;蔬菜面积1.79万公顷,总产量63.87万吨,增长1.11%;瓜类面积0.56万公顷,总产量30.58万吨,增长20.1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263公顷,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45.8:54.2。设施农业有较快发展。全县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803吨,比上年增长153吨,同比增长9.27%;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7974公顷。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1701公顷,其中经济林817公顷,用材林350公顷,防护林534公顷。封山(滩)育林年末达到面积9334公顷,其中本年新封330公顷。畜牧业生产受生猪高热症和“禽流感”的不利影响,主要畜产品产量不同程度地下降。肉、蛋产量分别为7.24万吨、3.28万吨,比上年分别减少21.2%、25.7%。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132公顷,比上年增长4.1%,水产品产量3540吨,增长4.83%。
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卫生机构21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255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22人,医疗床位855张。农村卫生室518处,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9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名,村卫生室全年诊疗人次186.18万人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省级比赛中,获金牌8枚,银牌10枚,铜牌14枚;在参加市级比赛中,获金牌24枚,银牌17枚,铜牌10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市继续保持较好位次。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7.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5.36亿元,增长26.5%;第三产业增加值17.11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3:44.0:29.7,其中第一产业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增加。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4.2%,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2.8%,拉动经济增长1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8%,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3.01万人;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人数2121人。小学121所,22个教学点,在校学生 3.45万人。小学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425人。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有新的发展。全县共有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7922人;特殊教育学校一所,在校生61人,教职工18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图书馆1个,藏书13000余册,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13个,文物管理所一个。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广播人口覆盖率95%,电视人口覆盖率85%。
工业经济具备了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建材、食品、造纸、医药、机械、酿造、彩印、石材等主导行业。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企业由上年的95家发展到139家,增加44家,增长速度达到46.32%。完成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增长42.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10.64亿元,同比增长43.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6.24%,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拉动国民经济10.8个百分点。运行质量继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85亿元,增长42.55%;利税7.70亿元,增长72.32%;其中利润5.29亿元,增长86.43%。工业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5家,超亿元的企业1家。
泗水风光旖旎,四季宜人。泉林环翠、凤仙叠翠、龙门灵雾、圣山仙境、安山春秀、龙湾落霞、西侯幽谷等景色迷人,使您留连忘返;万亩桃园、银杏园、板栗园、石榴园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四星级圣源酒店、圣源度假村、宋家沟生态园、青源山庄服务功能齐全,乡土气息浓郁,是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
2006年,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显著。围绕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实施“科教兴泗”战略。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43.35%,占工业总产值的16.5%,比上年提高0.64个百分点。全县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审批10余件,其中工业4项,农业3项,成果推广1项,省级社会软课题1项,市级社会软课题2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共取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县申请国家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使用新型69项,外观设计8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49%。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