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概况
-
台江县地阜物华,水利、矿产、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土壤肥沃,群山葱绿,林木苍翠,植被保存完整,森林覆盖率达60%,是贵州的十大林区县之一。树种以松、杉为主,针、阔叶等多种珍稀树木及植物交错并存,有天然草场7万多亩;中药材有天麻、人参、银耳、杜仲、灵芝、黄柏等;有取得了A级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证书和省优质果品称号的“苗疆牌”金秋梨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果品2000万公斤;有荣获'93中国保健精品金奖、贵州省优秀新产品奖等8个奖项的远销海内外的“银角牌”苦丁茶基地10000亩,并以年均增种500-700亩的速度递增。山中有金山猴、猕猴和蟒、蛇及穿山甲等多种动物繁衍栖息,地下有铅、锌、铜、铁和硅等多种金属及重晶石、大理石、磷、粘土、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
台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境内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盆地、河谷错落有致,相辅相存,最高海拔1980米,最低海拔455米,平均海拔717.5米,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801.7毫米,无霜期320天,宜农、宜林、宜畜、宜渔,农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
近年来,台江县里建立了“苗疆商贸城”、台江苗族工艺品市场、施洞镇银饰刺绣加工销售一条街等农贸、民族商品市场,但大部分市场建立刚起步,人气不旺,市场发育不高,产业发展服务难以跟进,商品交易量少。同时农村信息闭塞,一些就业、市场等信息难以传输到农村基层;三是农村交通条件不够完善。近年来,交通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目标,但大部分公路修建等级低,修成后没有人管理,大都属于通路不通车的断头路,农村“行路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农村“村两委”经济建设“领头雁”作用不强,大部分仅处于事务性服务上。同时组织建设管理体制滞后,特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上没有用好、用活,农民难以运用手中掌握的土地山林等资源在市场进行交易流转,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台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育不成熟,旅游、工业等产业发展尚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各项经费入不敷出,是典型的靠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供养”的贫困县。制约县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村群众文化知识、思想观念等素质低下。人是生产力的主体,而文化知识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人文化知识得到显著提高了,生产力才能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发展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中5%是高中文化,40%是初中文化,55%是初小以下文化。农村群众文化知识低下,思想观念落后,领会和接受工作能力差,缺乏创造性,对新鲜事物存在排斥感,给沼气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各项农村工作形成一定的阻力;二是市场发育程度不够高。
台江县交通便利,通讯快捷。320国道贯穿县境50余公里,县城距正在修建的凯麻高速公路仅40公里,距省城贵阳24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凯里50公里,离湘黔铁路凯里火车站50公里。国家计划修建的65干线将穿境而过。现在修建的南市至汪江公路,是320与321国道的搭接线。可以经此直达广西。清水江航运上可达都匀,下至洞庭湖。程控电话和GSM移动电话的开通使用以及地方电力与国家电网的联接并网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台江县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拉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外宣力度。县里把外宣工作作为增强生产力和提高县里知名度与推介力的重要措施,加大电视专题片、旅游画册、旅游光碟等制作力度,大力开展挖掘和展现民族旅游资源的摄影展,明确县各部门单位外宣和旅游接待工作任务,从今年起每年安排20万元作为外宣新闻稿件奖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进一步调动新闻通讯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推介和传承保护力度。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灵魂。县里通过“企业策划+政府引导+民间主办”的形式,成功、隆重举办苗族姊妹节、天下独木龙舟节等盛大民族节日,提高知名度;围绕打造中国十佳“最具原生态旅游大县”和中国十佳“最具民俗风情旅游大县”目标,对现有的苗族歌舞、银饰、刺绣等民族文化品牌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和精心包装打造,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三是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景区景点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开通台江县城至南宫油路和南宫森林公园景区各条旅游公路,加快南宫森林公园、红阳草山海和翁谜河漂流等景点景区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今年姊妹节期间各景区景点向游客开放,同时开展“途步穿行南宫森林公园”、“红阳草山海滑翔有奖赛”、“苗家生活新体验”等活动,增强节日气氛,丰富节日内容。四是加大扶持力度,搞活民族工艺品市场。县里按照逐年递增原则,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发展基金,对县内从事银饰刺绣旅游工艺品生产经营者出台经营先期资金、信用社贷款政府贴息、提供经营店面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不断盘活民族商品经济。
台江县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加强革一工业集聚区建设。革一工业集聚区有4950亩相对独立的工业用地区域,区内人烟稀少,远离人口居住地,发展工业有比较优势,督促相关部门继续完善和加快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筑好巢,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二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税收、土地,特别是融资等方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进一步优化,确保企业“舒筋活血”,正常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对口联系帮扶等多种形式,进一步营造“工业经济兴台江,人人有责抓招商”的良好招商引资环境,做到“招得来,服务好,住得下,有效益”。三是按照省政府“绿色工业”的要求,根据环境的工业破坏污染承受能力指数,突破革一工业集聚区地域框架,把县域作为沿海地区转型或重组工业企业的承接点和根据地,重点引进保健饮品、药材、食品加工等生产企业,带动县内药材、果树种植等种植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台江县实施农业稳县战略,确保“三农”工作取得成效。一是由原来要求群众种(养)什么改为群众自主选择种(养)什么。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损益者也是农民,改变以往农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大部分由政府决定,并以分配任务的形式安排到每家每户方式,让农村群众自主选择调整项目,政府负责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好政府“参谋”服务作用。在搞好资源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明确发展优势和劣势,结合市场特点,找准卖点,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建设项目的选择,搞好示范点建设。今年,以我国审议和原则通过纺织工业振兴调整规划为契机,县里在分别抓好种桑养蚕、绿茶种植1000亩标准桑园和茶园建设的同时,利用丰富的农村农田水利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稻田养鱼、泡冬田鱼苗育种、清水江网箱养鱼等农村水产业发展;搞好服务,组织县劳动、工商、经贸、畜牧等相关部门提供县里制定的各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协调信贷部门,解决农村群众发展资金困难问题。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和劳动技能培训。县里整合县职业中学、县农广校、“一户一技能”办公室等培训资源,突出针对性和效果性,针对县里农村群众选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进行培训,培训讲求效果。同时承接金融危机沿海地区企业转型重组后急需和热门的劳动技能进行重点培训,搞好就业引导和介绍服务工作。
台江县水资源尤为丰富,有近百条溪河分别流入清水江、巴拉河、翁你河、翁密河,流域面积1210平方公里,总长494.8公里,年平均流量44.6亿立方米,水质清澈无污染,水能蕴藏量大、开发潜力大;有地方小型水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1771千瓦,目前正在巴拉河流域修建岩寨水电站,总投资1.3万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