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概况
-
天柱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复杂,地形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7%。海拔多在300~700米。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主要山脉、:北有分水岭山脉,中有金凤山山脉,雄居县境中部,为湘黔界山;南有黄哨山脉,山峦起伏,峡谷,盆地相错其间,形成“山丘抱盆,盆中含丘”的独特地貌景观。位于阳寨与三穗县交界的犀牛塘尖坡,主峰海海拔1119。9米,是天柱县的最高峰。天柱盆地是天柱县最大的盆地,为贵州省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重要产粮区。
天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暧湿气候。天柱县年平均气温为16。1°C,1月平均气温为4。7°C,7月平均气温为26。7°C,无霜期281天。日照较长,积温较高,农作物一年两熟或混作二三熟。但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春、夏两季多,秋、冬两季少;西北、西南部偏多,东部偏少。天柱县水、旱灾害频繁,尤其是夏季的暴雨、伏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因此,修建水利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十分重要。
2002年,天柱县国内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 3.42亿元、0.72亿元和1.4亿元,增长1.20%、9.76%和11.3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 林牧渔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1.10%。粮食总产量12.30万吨,油菜籽产量3680吨、 烤烟产量254吨,肉类总产量1.50万吨。除粮食因灾减产4.40%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年末大牲畜存栏8.74万头,生猪存栏21.96万头。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更新、退耕还林都有新进展。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75万元,比 上年增长1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0.0万吨、重晶石7.91万吨、水泥3.24万吨、发 电量2220万千瓦时。财政总收入4372.8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5万元,增长3.10%;财政支出1.52亿元,增长?18.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70万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5个,协议资金1.68亿 元,实际到位资金4095.5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02千米, 其中干线公路149千米,当年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兴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个村修通了公路,占全县总村数的71.1%。水电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国 土整治、第四批农村电气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实现 完成了第一期 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有21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占总村数的?69.2%。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1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 。开通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宽带因特网。城镇供水、绿化、市场、电力、通信以及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所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宽4.4平方千米。
天柱县是黔东门户,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现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各类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传统民居吊脚楼、民间工艺(竹编、剪纸、纸扎、侗家织锦)、民间艺术(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傩文化、阳戏)、民间故事、谚语、谱牒、经卷)、独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17座)、众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天柱县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99.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由 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09个百分点。 高考再创佳绩,有827人被大专院校录取,重点院校上线人数突破100人大关。积极开展科技 创新工作,有5个乡镇被州政府评选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卫生 技术人员810人,病床位447张,93.3%的村建立了卫生室,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强; 有文化服务设施21个,有114支业余文艺队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02年4月,该 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了6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 分别为83%和88%。
天柱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有业余文化团队 178支,其中有侗歌班文艺队3支,太极剑队1支,礼仪东队8支、学校少年军乐队28支、企事业文艺队12支,龙灯队16支、雄狮队8支、花灯队4支、秧歌队6支、老年文艺队1支,中老年文艺队1支、侗族阳戏、汉戏团各1 支、民间武术表演队2支、芦竹队1支、腰鼓队83支。这些文艺团队活跃在城镇和广大农村,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文艺宣传,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和服务。天柱县专业文艺队和文化馆合署办公。常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每年都要排练1-2台文艺节目(相声、小品、小话剧、表演唱、舞蹈、快板)送到边远山区和16个乡镇,每年演出场次都在36场以上。群文创作作品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每年也在15篇以上。四年来文艺创作作品49个,自办文艺报和《晓钟》专刊,为全县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园地,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全县文化单位有县文化广电视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其系统的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播电视科稽查队、广播电视站。投资 400余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乡镇都有文化服中心。全县有村级文艺(腰鼓)队187支。全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场面。2002年四月,天柱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
天柱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黄金、煤、硅、钾、锰、石灰石等。尤以重晶石矿最为丰富,保有储量1.08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矿床,品位在85—98%之间,埋藏浅,易开采,可开发成钡盐系列产品。黄金初步探明储量60多吨,1997年上交国库5.3万两,是贵州省首次产生的黄金县。硅矿储量3500万吨;煤矿探明储量1684万吨;钾矿探明储量1353万吨。县内水能储蕴量巨大,可开发28.5万千瓦,境内清水江开发二级电站可装机21.4万千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天柱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1997年已越过温饱线,199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2亿元,粮食产量12.61万吨,财政总收入47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元,城乡人民储蓄存款3.22亿元。2002年,天柱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县建市的目标,以财源建 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 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小城镇、扶贫开发、非 公有制经济等方面新的突破,发展以开发水资源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加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 品加工业、以人工种草为主的畜牧业、以脐橙和油茶为主的林果业、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 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天柱县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北距湘黔铁路、320国道分别为64公里和74公里,东距枝柳铁路、209国道仅78公里。同时积极修建通村公路,已有289个村修通了公路,占村总数的91.7%,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1543.8公里(其中:省道76.6公里、县道200.4公里、乡道253公里、村道1013.8公里)。县内水路交通也较便利,沅江上游清水江流经县内7个乡镇,可直通洞庭湖进入长江,目前已在清水江建成了远口、白市、瓮洞3个船运码头。水电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第四批农村电气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县内电力较为充裕,接通了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静态投资32.7亿元的白市电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4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 。开通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宽带因特网。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