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概况
-
近年来,铁山区大力实施“三产经济活区”发展战略,2003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97亿元,增长12.80%,占GDP的比重为70%,成为铁山区的支柱产业。“两区、四街”(两区:胜阳港商贸区、黄石港商贸区;四街:交通路步行街、武汉路电子器材、劳动路服装精品、沈家营装饰、建筑材料特色街)的商贸格局基本形成,对鄂东南及鄂、赣、皖毗邻地区较具辐射力,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5.80亿元,增长26.40%。区内要素市场网点密集,劳动力、技术、人才市场已初具规模,会计、审计、咨询、法律、评估、公证、经纪、拍卖等服务业十分活跃,货币、证券、保险市场实力雄厚。铁山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政府将发展休闲旅游经济作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计划以“三山”(凤凰山、大众山、海观山)、“两湖”(磁湖、青山湖)旅游开发为重点,逐渐将全市范围内的休闲娱乐资源联接起来,构筑交通、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铁山区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陆面多为矿山群,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其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时数的31℅-63℅。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农民收入大有提高,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27万元,增长3.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41.37元,比上年净增94.37元。财政收入自88年建立区级财政以来,通过发展经济、积极培植财源,不断完成体制,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7493万元。招商引资取得实效。2001年,全区上下积极营造宽松环境,引资、引商、引技术,全年引进内资2000万元,利用外资356美元。现在已形成冶金建材、服装、制鞋、家具、电子为龙头的六大支柱产业。铁山区是黄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黄高速公路、黄石长江大桥穿越境内,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港口、码头均在区域内,交通运输十分发达便利。黄石市的大中型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以及党政机关、院校、银行、邮政局、电信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几乎都集中在本区。市工人文化宫、儿童公园、青山湖公园、博物馆等文化娱乐场所也座落其中,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该区成为黄石市的中心城区。随着鄂东经济圈的逐步形成,铁山区也逐渐成为鄂东南的商贸中心。
铁山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境内铁路东联京九,西接京广两大铁路运输大动脉;公路106国道从境内通过,始发、到达、途经铁山的车辆络绎不绝,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辖区内各类工商法人企业156家,产业活动单位370家,个体工商户1771户。武钢大冶铁矿、黄石东贝集团公司、黄石鹿峰集团公司也在布局其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到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7%,其中第一产业827万元,比上年增长3.02%,第二产业8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9%,第三产业25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5%;人均实现17150元。在GDP中,一、二、三产业比重依次为0.73:77.72:22.45。
铁山区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境内较大的山有东方山、黄荆山、云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拨860米,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拨8.7米。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是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在海拨18-50米之间。地质条件较好,地耐力一般较高,除个别软土层低于10t/m2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间。地下水含量丰富,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