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概况
-
通城县雨量充沛,溪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县内有溪港135条,溪流汇集成隽水河、菖蒲港、铁柱港、沙堆河4大河流,经崇阳县注入陆水。其中:隽水河县内长43公里,年径流量2.44亿立方米;菖蒲港全长37公里,年径流量3.08亿立方米;铁柱港全长24.68公里,年径流量2.04亿立方米;沙堆河全长23.5公里,年径流量1.07亿立方米。境内有中小型水库73座,总蓄水量16811.6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六座,即云溪、阁壁、龙潭、百丈潭、左港、东冲,年蓄水量分别为3620万立方米、1142万立方米、972万立方米、1380万立方米、1340万立方米、1093万立方米。县委政府抓住蓄、引、提和工程配套4个环节兴修水利,形成以百丈潭、东冲 、云溪、龙潭和阁壁5座中型水库为骨干的4大灌溉体系。大小水电站127处,装机162台,23745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被列为全国400个"十五"规划重 点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2009年,通城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2010年将重点做好建龙钒业、瀛通电子、陶瓷工业园、20万亩高产优质油茶基地等22个重点项目,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确保完成今年GDP增长14%的目标。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 6.54亿元,同比增长26.5%;利税 1.6亿元,同比增长16.8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1.4%,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企业增至12家,外贸出口1115万美元,同比增长11.1%。全县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成功争取到“国家产粮大县”项目;生猪、茶叶、森工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5家,达到14家;农业总产值16.4 亿元,增长31.9 %。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9万余份,发放率达98%;落实“四补”资金1526 万元。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9298万元,同比增长27.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649万元,同比增长27.4 %。国、地两税完成税收12903万元,占财政收入的66.9 %。金融存贷额继续增加,对地方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年末存款余额29.3 亿元,同比增长18.9%;贷款余额7.4亿元,同比增长27.1%。社保基金收入完成 5010 万元,同比增长26.2%。
通城县,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隽县,故简称“隽”。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夏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元属武昌路,明、清属武昌府。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乃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今属咸宁市。
城镇和交通建设亮点突出:累计投资1.05亿元,完成了宝塔大道建设,启动了工业大道、中心商务城、隽水公园、行政中心、通泰建材市场、城关初中搬迁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了垃圾处理场、秀水花园、玉立花园等续建工程;完成了银山大道与解放东路交*口交通渠化,完善了一批事关民生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麦市、北港、马港、沙堆等重点集镇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功能日益增强。累计投资9070万元,完成了城西客运站、村级公路、双龙至药姑、沙堆至虹桥公路等交通建设项目110个。杭瑞高速通城段工可设计全面完成。全县55家商贸企业已改制40家。公务员登记和工资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部门预算和“乡财县管乡用”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7家单位政务公开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国营农业“小三场”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农村“以钱养事”、农民负担监管、农村财务“双代管”等工作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
通城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建县至今。先后孕育了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宋代丙辰科状元杨起莘东、户部尚书方琳、兵部尚书镇夷琳将军方琼、开国元帅罗荣垣、革命烈士赵世当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隽水流域蕴藏着优秀的历史文化:有唱腔优美,旋律明快,极具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提琴花鼓戏。自元、明以来流传于民间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汉、瑶原生态的通城拍打舞。素有“茶叶之乡”、“牲猪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天然药库”、“鄂南明珠”等美誉的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县名源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之意。11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和孕育着46万勤劳、睿智、朴实、善良的通城人民。
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健全了养老、失业、城镇居民低保“三条保障线”制度,稳妥地实施了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扩面新增7291人,共征缴社会保险费5299 万元,同比增长32 %,累计发放社保和低保资金6517万元。大力实施城乡特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共救助41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65万元。投资210万元,开展了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的“福彩安居工程”,为300户困难群众改造了住房。积极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新增就业63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成效显著,该县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社会化养老机制开始破题,首家民营社会养老机构——金太阳托老康复中心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廉租房建设全面启动,对首批符合条件的63户低保家庭发放了租金补贴。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