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概况
-
铜仁市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基本农田建设、“沃土工程”、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三小”雨水积蓄工程、洼地排涝和农田灌溉工程,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和完善现有坡改梯配套工程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力争改造中低产田土6万亩,完成基本农田建设8万亩;完成所有小(Ⅰ)型和部分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修建水利工程60处,其中:蓄水工程18处,引水工程4处,提灌工程10处。完成3.13万亩铜东灌区工程。到2010年力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实现农村人口人均0.8亩有效灌溉农田。加快实施以普及良种良法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提高种植水平,努力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乡镇农业“三站”为重点的农技服务网络。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新建铜仁市农产品交易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营销信息收集、发布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入乡”网络建设。
铜仁市是云贵高原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渝怀铁路过境我区四个县、市。铜仁机场先后开通贵阳、长沙、重庆、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桂林航线,现已并入首都机场集团。贵阳至大龙的高速公路已全线开通,东出湖南长沙、西进省城贵阳更为便捷。全区县县通油路,出境公路均为二级以上高等级油路。铜仁(江口)至玉屏城际铁路、渝怀铁路复线铜仁段、铜仁机场改扩建、乌江航道整治、供电网建设规划(建设期三年、总投资52亿元)等一批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支持发展项目。200吨航船可通乌江进入长江直达东海,铜仁至大龙高速公路、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铜仁段、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铜仁段已开工建设。
铜仁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围绕特色农产品、畜产品精深加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壮大铜仁市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精米厂、铜仁市川主科技助农有限公司、贵州华力农化工程有限公司、贵州东太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建立猕猴桃、特色蔬菜、优质米、珍珠花生、优质猪、白鹅乳业、冷水鱼等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在进一步提升现有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创出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个人、集体、单位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促进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以及城乡服务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集中布局,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一五”期间力争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
“十五”时期,在铜仁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发展环境、基础条件、外部因素总体上好于“十五”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和总体实现小康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度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市是铜仁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区域性中心的地位逐渐凸现,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发展壮大趋势明显,特别是渝怀铁路的开通,为我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旅游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地委、行署提出了“三个重点、三个带动”的发展战略思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兴工富市、强农稳市、商贸兴市、旅游活市、人才强市、环境立市”的发展战略,都符合我市的市情,如何紧紧围绕这些战略思路抓落实,是我市“十一五”时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铜仁市历史悠久。溯其渊源,元时有渔者没入水底,得铜人三尊,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这里设置县已有1300多年。元置铜仁大小江等处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使。明永乐十一年置铜仁府。明万历二十六年置铜仁县。1949年11月铜仁解放仍置县。1958年10月铜仁、江口、玉屏三县并为铜仁县。1961年7月又按原建置三县分开。1987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2008年,铜仁市总人口达38万,其中市区人口23万。
铜仁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3℃-17.5℃。由于海拔较低的缘故,铜仁为贵州省的高温中心,夏天最高气温可达42.5℃,比省内其他城市高出许多,与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南京、武汉、重庆等地也不相上下。
铜仁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五年平均增速达到13.2%以上,高于全省和全区平均增速近3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发展较快的县(市)之一,总体上属于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过渡时期,处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五年市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迈上亿元台阶,五年年均增速达到16.9%;工业发展起步较快,市属规模产值增速五年平均达到38%;进出口贸易实现了零的突破,“十五”累计达到644万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比从“九五”期末的29.3∶30.5∶40.2调整为19.7∶37.7∶42.6;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对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市共引进招商项目306个,合同金额51.1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7.71亿元;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加快,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好,一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逐渐凸现;“四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明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基本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100%的乡镇通公路,市、乡(镇)、村通公路里程达到550公里;实施“科教兴市”的成效显著,“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卫生、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定推行了国有企业、农村税费、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十五”时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与实施 ,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铜仁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扩大优质米、花生、马铃薯、玉米、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质经济作物和林木种植规模;积极引进、选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种植技术;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结合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提高种植业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建设8万亩优质水稻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7万亩优质油菜基地,4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5万亩优质花生基地,3万亩高油玉米基地,2万亩优质辣椒基地,2万亩优质紫皮大蒜基地,5万亩猕猴桃、柚子、板栗等优质干鲜果基地,1万亩吴茱萸等中药材生产基地。
铜仁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三江沿岸15座大小桥梁凌空两岸,犹如15条彩虹。铜仁老城一面倚山,三面临水,发源于梵净的两条江自西自北而来,汇于铜仁,称锦江;锦江绕城半周,然后东去流入湖南沅水。锦江沿岸有壮观雄奇的六龙山溶洞群。其中已开发的九龙洞为贵州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市内西门码头乘船就可以游览九龙洞及锦江风景区,楼上古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铜仁是杰出的红军将领周逸群烈士故乡,辟有周逸群烈士故居一处,烈士塑像一座,往来瞻仰者络绎不绝。铜仁地区主要旅游景点:梵净山 楼上古寨 ·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沿河土地湾黔东革命根据地·九龙洞 ·太子石 ·南岳飞泉 ·沿河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四野屯 ·红二、六方面军纪念碑 ·云海波涛 ·中流砥柱 ·云彩江声 ·鱼梁夜月 ·文笔凌云 ·六洞岚光 ·周逸群故居 ·玉屏晴雪 ·西岭归樵 ·万笏朝天 ·两江春色 ·金鳞游泳 ·东山楼阁 ·东山寺 ·锦江公园 ·十里锦江 ·长寿村 ·思南石。
铜仁市土地广阔而富饶,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宜人。主产水稻、玉米、红薯、洋芋、大豆、油菜、花生、烤烟、西瓜、甘蔗等。滑石乡大米以其为米质优良、食味清香爽口而著名,明清时期曾被列为“贡米”。改革开放以来,铜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大抓农业综合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在大抓农业综合开发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兴起,成为农村的重要支柱。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