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概况
-
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现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以书画之乡闻名,县文化馆魏岳嵩、刘铎、何钰等的作品多次在省上和全国各种大型展览上展出受到好评。魏岳嵩的《梅兰菊竹》条屏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生社出版发行,楷书扇面1987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刘铎的行草在中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参加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中入选,并在杜康杯全国大奖中获佳奖。全县还多有书画收藏爱好者,米芾、郑板桥、于佑任等历代名家的作品都有收藏,当代舒同、启功等书法家的作品也散见于民间。
2006年,通渭县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20期,完成普及性培训6 万人(次)。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5项,有1项列入全省科技发展计划,5项列入全市科技发展计划。取得科技成果28项,通过市级鉴定4项,评定县科技进步奖6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末,全县普通中学45所,在校学生42297人。小学298所,在校学生63595人,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7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7%,小学毕业升学率98.72%。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686人。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39354卷。电视覆盖率92.5%。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含诊所)419个,其中医院2所,病床507张,卫生机构人员数725人,卫生技术人员671人。有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所各1个,城乡个体医疗机构48个,乡镇卫生院18所,床位数190张。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8场次,参加运动员770人(次),全县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95.6%。
2006年,通渭县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63.8万元,比上年增长44.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64.6万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99.2万元。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4234万元,比上年增长20.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08万平方米。全县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企业5家,实现利润总额1193万元。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55.3万元,比上年增长9.7%(见图4)。分区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265.5万元,增长0.7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689.8万元,增长23.97%。分行业看,餐饮业1012.9万元,增长33.28%;批发零售贸易业18942.4万元,增长8.68%。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23061.8万元。
通渭县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6.6℃,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47天,降水量334.9mm左右。地表水资源954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478万立方米。
通渭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城市工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年产量最大的有粉丝、味精、淀粉、地毯、水泥、毛衣裤等二十多种产品。其中“飞天牌”粉丝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温泉牌”味精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部级优质产品,两项均被列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仿古地毯获全国优质进出口产品银奖;牦牛绒衫获’95武汉纺织年会纺织类“维尔佳”杯二等奖。境内有西兰、华双、马陇等3条国家干线公里,有17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城距省会兰州180公里,横穿全县的310国道已经建成。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县城已开通程控国内直拨电话,马营等16个乡镇实现了农话自动化。电力供应比较充分裕,有110千伏输变电线路1条,35千伏输变电站5个。实现了村村通电。
2006年,通渭县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县拥有各类车辆10058辆,其中大型客车及货车306辆,小型客车及货车897辆,摩托车4747辆,农用车4108辆。全年货运周转量1084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4.22%;客运周转量9389万人公里,增长89.68%。全县公路总长度2010.8公里。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75万元,年末本地交换机容量9000门,本地电话计次制用户5722户,增长9.76%,小灵通用户4300户,比上年增长0.58%(见图5)。互联网络用户275,比去年增长27.31%。
通渭县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是花岗岩、汉白玉、硅铁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和煤等。花岗岩分布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可开采储量187万吨,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3处,距县城8公里处的地热温泉闻名省内外,日泛水量在6000吨以上,地表水温53.9°C,富含铁、碘、氟、钙、钾、锶、氡等19种化学元素,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可洗愈皮肤病、胃肠道疾病、风湿病等17种疾病,为陇中著名的疗养胜地,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通渭县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0.08万亩,比上年增长0.09%,粮食总产量达到146034.1吨,下降9.81%。其中,夏粮54463.8吨,下降7.20%;秋粮91570.3吨,下降11.29%。全年粮食单产104.3公斤,下降9.85%。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202万元,比上年增长4.94%。林业生产逐步推进。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21万亩,幼林抚育面积0.73万亩,分别比上年下降37.1%和44.70%。完成退耕造林面积0.25万亩,比上年下降93.59%。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2582.1吨,比上年增长20.73%,大牲畜存栏12.51万头,比上年增长3.05%,猪存栏12.92万头,比上年增长0.23%,羊存栏6.85万只,与上年基本持平,鸡存栏70万只,比上年增长2.94%。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3%;农村用电量2801万千瓦小时,下降0.85%;化肥施用量(折纯)9417吨,增长3.6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82万亩。全年新修水平梯田5.30万亩,累计142.17万亩。
2006年,通渭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66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2%(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02万元,增长4.94%;第二产业增加值8550万元,增长20.37%;第三产业增加值40848万元,增长13.31%(GDP结构见图2)。全县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111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结构调整还不到位,劳务产业层次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工业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后续财源匮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现状短期内还很难改变。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