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概况
-
万山特区交通便捷,通讯畅通。特区政府所在地万山镇距铜仁市30多公里,距铜仁大兴机场51多公里,距湖南省新晃县火车站27多公里,地理位置十分显要。玉(屏)铜(仁)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汞都大道”已竣工通车,成为境内又一条高等级公路;万(山)芷(江)公路提级改造,使万山成为湘黔边界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程控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宽带网、国家电网、闭路电视网已覆盖全区,为万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万山特区境内降雨丰富,溪流众多,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年均产水量达2.38亿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库8座、总蓄水量达535.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5.7%。全区现已探明汞、锰、钾、磷、重晶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汞矿开采已有630多年的历史,使万山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汞都”。近年来,汞矿的开发利用转移到深加工方面,主要产品有朱砂、辰砂、汞溴红、汞触煤、氯化汞、铁汞合金等,多次获得国家大奖,并成为出口免检产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锰矿的分布面积达25平方公里,初步探明储量500万吨,开采价值十分可观。
万山特区风景优美,独具特色,境内旅游景点众多,旅游开发潜力雄厚。这里,有历史悠久、古树成荫、雄伟秀丽的佛教圣地──中华山;有鬼斧神工、风景如画、惊险刺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谷;有经过630余年开采遗留下来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千姿百态、洞中有洞的“地下长城”──坑道;有气势磅礴、欢乐喜庆、锣声震天的民族文化“活化石”──鼟锣;“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立项,现已通过国家评审;老山口省级森林公园已获审批;“汞矿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已纳入省文化厅规划;“鼟锣艺术”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已上报省文化厅初审。此举将为万山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万山特区境内属中亚气候,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地理和气候优势较为明显。全区耕地面积50.76万亩,有粮食作物20多种、经济作物26种、植物种类1100多种、动物种类50多种、鱼类20多种、各种药材资源近1000种,其中常见的达50种之多。
万山特区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汞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接管矿山之后,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曾先后组建和调集中国有色地质一总队、贵州冶金建设公司、贵州十九井巷公司、贵州汞矿等中央和省属县级企业集中在万山勘探开采。为协调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组织当地群众为企业生产生活服务,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内最早的县级行政特区——万山特区。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汞资源逐渐枯竭,汞矿生产日益萎缩,中国有色地质一总队、贵州冶金建设公司、贵州十九井巷公司相继撤离万山,贵州汞矿也于2002年5月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万山特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三农”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工业结构继续升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不断扩大。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消费增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国家出台了多项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去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实现了三年来的首次由升转降,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8%。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持续增长,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加,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2002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3587元。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万山特区境内的河流都是山区雨源型河流。由降水补给溪河径流,主要河流有4条,年径流量2.22亿立方米,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27千米。分水岭为东南—北西向,东南起笔架山,向北西经上黄茶、张家湾、滚子冲、琴门,平面呈顺时针到卧“S”形。地下水年总储量0.758亿立方米,主要由降雨补给。自然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及灌草丛。野生动物原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繁多。珍稀动物有斑羚(俗称岩羊、野羊)、穿山甲、林麝、水獭、红腹锦鸡、灵猫、豹猫。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