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概况
-
改革力度加大,工业速度、规模、效益同步增长。全区有35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30%的区直工业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围绕发展规模经济,组建了巨力、造锁、耶莉娅等5家企业集团,其中省级企业集团2个,国家级企业集团1个。巨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造锁集团公司、动力机厂等8家区属重点企业,东北关、于家、颜家、庄头等20个工业重点村和耶莉娅集团、金龙钢砂集团、维城钢管厂等20个重点乡镇工业企业的规模优势逐步确立,骨干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区新上技改项目82个,完成投入1.73亿元。开发新产品47种,有31种填补省以上空白。镇及镇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36亿元,实现利税7518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5.6,比上年增加16.3个百分点。
潍城区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之路。紧紧围绕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稳定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粮油、林果、蔬菜、畜禽、花卉、花生等6大优势产业和产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全区实现粮食总产1.32亿公斤,果品974.6万公斤,蔬菜5393万公斤,肉蛋奶1660万公斤。农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9.95亿元。
潍城区东连青岛、烟台、威海,北濒渤海,是“世界风筝都”——潍坊市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依托中心城区,潍城区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山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半岛走廊”之称。境内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潍莱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国道、省道及市区公路纵横交错。北距潍坊港50公里,南距潍坊机场5公里,东距青岛流亭机场、青岛海港100公里,西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150公里。
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一山”(浮烟山)、“一河”(白浪河)、“一街”(胡家牌坊街)、“三馆”(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郭味渠故居陈列馆、郑板桥纪念馆)等众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浮烟山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历史遗迹以及新建、复建的国际风筝放飞场、塔园、朝阳观、修贞观、麓台书院、鸢都湖、森林公园等景点,构筑起了潍城区的大旅游框架。
潍城区地处昌潍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南高北低。东北部土地平旷,土壤肥沃,利于粮食、蔬菜、棉花等农作物精作高产;西南部为丘陵地带,是林果、烟草、花生适种区。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取得科技成果16项,其中6项达到省以上先进水平。申请专利42项,实施率达50%。开发高新技术新产品20种,被国家科委授予“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积极实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的达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跨入“两基”(县市)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99%以上。校舍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有5处校改工程全面铺开,投入资金402万元,建筑面积14160平方米,竣工面积4947平方米。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突出,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分别为100%、99%和99.8%。卫生工作,全面落实初保规划,区、镇、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被评为省级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区。
潍城区属暖温带东部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2℃,年积温4783℃,降雨量700毫米,无霜期185-211天,被誉为“江北苏州”。
逐步形成大发展框架,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围绕建设半岛商贸城,不断拓宽市场经济领域和服务范围。全区共规划18个投资过百万元的重点三产项目,完成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3.19万平方米。配套完善城乡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商贸带,各类市场发展到37处,集贸市场成交额达7.02亿元。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1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全区个体私营业户达到1.5万户,从业人员2.9万人,私营企业发展到350家。1994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3个,开业投产“三资”企业12家。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完成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出口产品达11大类50个品种。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劳务输出、境外办企业等都有一定发展。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