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概况
-
渭源县“中国党参之乡” 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自古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和“党参故里”之说。党参 当归 已形成规模大量种植的主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中药材,每年种植20万亩以上,干药产量近6万多吨。因海拔高、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等因素,所产药材以品质优良,营养、药用价值极高而久负盛名。建成了清源、会川、莲峰、新寨等中药材专业市场,其中会川中药材市场是甘肃省十大药材市场之一。渭源县有80万亩天然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条件良好。目前,已形成南部乡镇以林缘地带为重点的规模化养牛,北部地区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舍饲养羊,川沿地区雏鸡孵化、仔猪育肥、畜产品加工和全县大力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格局,特别是县上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规模已达到100多万只,这种鸡长期在野外放养,以野草昆虫为食,毛色艳丽,肉质鲜美,是纯天然有机食品,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渭源县基础设施完善 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316”、“212”两条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县上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并在会川镇规划建设了工业发展区,为投资者提供建设场地和办厂条件。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水、电、暖、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齐全,程控电话直拨国际国内,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建立了渭水源经济信息网站,开展信息发布业务。金融、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可承办信托投资、保险、担保及代理等多项业务,整体服务功能完善,是投资开发的一片热土。
2009年,渭源县学校共有268 所,比上年减少10所,在校学生 65804人,其中普通高中9845人,普通初中15997人,职业学校2289人,小学330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67%;年内大学(专、本科)上线人数2988人,比上年增加324人,上线率88.8%。全年累计下派科技特派人员33名,培育农村技术推广骨干和致富能手1450人,评定县科技进步奖项目2项。全年共实施“渭源县微孔淀粉研究及中试生产项目”、“马铃薯废渣废水循环利用项目与绿色生态农业集成和示范项目”、“渭源县农村星火科技骨干培训工程开发与示范项目”、“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化开发项目”4个科技项目。全县艺术团体 1个,博物馆 1个,公用图书馆1个,藏书 5.6万册。全县广播电视插转台12个,卫星地面转播站1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2.83%和92.03%。
2009年,渭源县粮食总产量119650吨,比上年减少150吨,减少0.13%。其中:夏粮20745吨,比上年减少1739吨,减少7.73%,其中小麦18143吨,减少1223吨,减少6.32%;豆类2602吨,减少516吨,减少16.55%。秋粮98905吨,比上年增加1589吨,增长1.63%,其中马铃薯90443吨(折粮产量),减少33吨,减少0.04%,;玉米8462吨,增加1622吨,增长23.7%。中药材产量31846吨,比上年减少851吨,减少2.6%。其中:党参9275吨,增加167吨,增长1.83%;当归12687吨,减少1021吨,减少7.45%;黄芪9306吨,增加142吨,增长1.55%,其它药材578吨,减少139吨,减少19.39%。油料产量2194吨,比上年增加86吨,增长4.08%,其中:油菜籽1458吨,增长10.29%;胡麻籽736吨,减少6.36%。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34813亩,比上年增加1980亩,增长0.85%,其中:中药材面积215167亩,减少582亩,减少0.27%,其中党参82959亩,增加2878亩;当归76965亩,减少5259亩;黄芪49416亩,增加2896亩;其它药材5827亩,减少1222亩。
渭源县由于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县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宜农宜牧。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特点,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域: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农作物产量低;中部浅山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气候温和光,水肥地中在这个区阴土石高,植被良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全县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左右,无霜期157天。境内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
渭源县风光旖旎迷人 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且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2009年,渭源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大力实施“项目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战略,全县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并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6405万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254万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0086万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2065万元,增长16.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347元,比上年净增365元,增长12.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9:7.7:38.4优化为46.61:8.66:44.7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0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29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4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26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6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78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73 %。
2009年,渭源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0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427万元,增长12.49%。实现利税1261 万元,增长23.02%。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015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7.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81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197万元,比上年增长60.6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030万元,增长65.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67万元,增长33.02%。年内施工项目102个,已建成投产项目54个。全年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5924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全社会投入营运的汽车940辆,其中客运465辆(出租车70辆),货运475辆;完成公路客运量49万人,客运周转量392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26%;完成公路货运量28万吨,货运周转量28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23%。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6508 部,比上年减少259部。移动电话用户89000部,年内新增12000部。互联网ADSL宽带用户1400户,比上年增加160户。全县电话普及率 27.46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5.63部。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