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概况
-
2007年,文县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0.27万亩,其中粮食种植39.41万亩,比上年增加0.8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28万亩,比上年增加 1.07万亩,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2.2万亩,比上年增加1.08万亩;药材种植面积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8万亩,其中党参种植面积5.04万 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蔬菜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长1.39万亩。粮经比例已由上年的84.74:15.26调整到78.40:21.60。粮 食生产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59968吨,增长65.2%,其中夏粮产量达到17051吨,增长7.0%;秋粮产量达到42917吨,比去年增长 121.7%。2007年我县粮食总产量虽然增幅较大,但与较为正常的 2005年相比仅仅持平。蔬菜、油料、药材等产品增产,全县蔬菜产量达到6256万斤,油料产量达到525万斤,药材产量达到806万斤,分别比去年增长 23.6%、85.9%和11.8%。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3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万亩,荒山造林2.74万亩;全年大力发展地埂经济,地埂造林面积达到7.62万亩。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基本平稳。全年大牲畜存栏6.45万头,猪存栏8.74万头,羊存栏4.45万只,家禽存栏63.60万只;受猪蓝耳病疫情影响,肉类总产量达6450吨,比上年下降17.2%。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68吨,比上年增长21.6%。
文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水系,境内有“两江八河”、360多条大小溪流,年径流总量90多亿立方米,发电蕴藏量247万千瓦。现已开发的利用仅30多万千瓦,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从肖家乡沿白龙江上行第一河,便是团鱼河,第二为让水河。这是两条水温适中,水质清亮的河流,也是除白龙江、白水江两江外所有河流中,唯一自然产出"甲鱼、水獭、淡水虾"的河流,也是这两条河流里,生活着68种鱼类,由此构成了蜚声中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资源。逆白水江而行,相继有"丹堡河、白马河、中路河、马连河;白龙江文县河段另有"洋汤河、伦巴河"。这就是著称于世的文县两洒八大河流。
2007年,文县农业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全县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平梯田1.12万亩,累计达到22.18万亩;建成石坊中排河堤、石鸡坝边地坪水渠和石坊下柳园提灌 等一批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3万亩,新增集雨节灌面积0.44万亩, 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9.41万亩;人饮解困工程得到较好实施,累计解决了260个村3.77万户15.6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发展特色产业13.01万亩,其中新发展花椒3万亩,新发展核桃4.14万亩,新建茶园2.52万亩,新增蔬菜 1.39万亩,中药材1.48万亩,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达12336.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6%,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和贡献率 分别达到482元和35.8%。新农村试点工作与扶贫开发稳步推进。以碧口李子坝、天池王家庄为龙头的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进展良好;去年"6·21"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建成的梨 坪尹家磨、临江东风等四个灾后重建点成为新农村亮点工程。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果,基本解决温饱0.21人,稳定解决温饱0.83万人,农村贫困面由上年的 10.3%下降到9.3%。
2007年,文县上下立足本地实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县党代会、县人代会、县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一 次党代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的发展目标,坚持特色经济强县、基础建设活县、社会和谐兴县的发展战略,按照 "五个三"的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农业稳县为基础,以工业强县为目的,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 实现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650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66万元,增长7.7%,增速比去年提高4.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4001万元,增长19.4%,增速比去年提高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9939万元,增长12.8%,增速比去年下 降5.9个百分点,在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增加值39051万元,比上年增加10517万元,增长36.7%;非公有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40.28%提高到45.14%。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速度效益稳步提高,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由上年的25.91:37.56:36.53调整到今年的 26.09:39.30:34.61,第一产和第二产业分别提高0.18和1.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92个百分点。
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5-150C,年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适宜于南北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栖。
2007年,文县文教卫生和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小学巩固率为99%,小学毕业率为100%,小学普及率为95%;全县中学入学率达 72.8%,中学巩固率为98.5%,中学毕业率为99%,中学普及率为90%。全县有医院3个,疾控中心一个,妇幼保健站一个,卫生监督所一个,卫生院 25所,病床数411张,医生207人,卫生护理员114人。全县有广播电视室259个,通广播的行政村259个,广播覆盖人口12.67万人,广播覆盖 率51%;有电视发射台1台,通电视的行政村259个,其中通有线电视的村数35个,有电视节目33(套),电视覆盖人口22.43万人,电视覆盖率达 90.3%。
文县山谷迭宕、江河纵横、森林繁茂、物产丰饶,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文县地处内陆腹地,属秦巴山区,地形独特,构造复杂。境内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素有“陇上江南”之誉,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垂直分布的多样性,天然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多达数万种,尤以出产中药材著称,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野生动物达166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62种,属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世界珍稀野生动物的主要分布地区。发展特色种植和特种养殖潜力巨大。境内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20多种,100余处。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金、铜、硅石、锰、重晶石、大理石等。矿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文县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全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10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80万元,增长33.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2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1446万元,增长54.0%;财政支出3815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154万元,增长46.8%。全县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 118553万元,增长20.2%,各项贷款余额为99520万元,增长30.8%。居民储蓄存款达到74526万元,同期增长6.1%。从金融运行情况 看,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速度高于全县经济增长的速度,金融存贷差为19033万元,同比减少3943万元,下降15.5%,说明金融系统对地方经济发展 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文县有历史悠久的三国古战场遗址,邓艾偷渡阴平凿山修筑的古栈道、忽必烈之子阔端攻陷文州后焚毁的古代城廓、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清军战斗过的中寨、屯寨、铁楼寨、哈南寨"四大边寨",有朱元障本征伐蜀连连攻破的"临江关、火烧关、五里关、玉垒关、悬马关"等五大雄关和南起甘肃四大名镇之一、古称小苏州的碧口-范坝-店坝-对树沟-摩天岭-凋楼河-清凉寺-永宁寺-凤凰山、让水河与丹堡河构成的百里自然风景区,有白马河60里白马民族风情区、位列我国四大天池之首的洋汤天池(文县天池)-天池生态公园近30个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群。这些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与四川九寨沟、武都万象洞、武则天故乡广元、平武报恩寺、江油李白故里织成了一方庞大的旅游网线。
文县西高东低,东西长约217公里,南北宽约156公里,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0%。全县自东向西由亚热带丘陵区向高山峻岭、深山峡谷区展布,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形。山峰海拔高程1000米-4187米之间,河谷海拔高程550-1650米。全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水系,境内白龙江、白水江由西至东穿流而过,汇入嘉陵江。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