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概况
-
全县共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24处,包括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县卫校、县合作医疗办公室,3处中心卫生院、6处一般乡镇卫生院和9处乡镇防保站,在职卫生工作人员112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23名,万元以上设备183台(件),住院床位475张。全县设有271个一体化卫生室,聘用517名乡村医生,个体诊所27处,从业人员58名。
武城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70公里,形成了“四纵连五横,一环绕武城”的交通干线主框架,全县公路万人均占有48公里,位居全市首位。全县所有村庄全部实现了通公路、客车、自来水、电话、宽带网、有线电视等“六通”,是全省第七个全市第一个整建制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县。电力、天然气等供应充足,是德州率先用上国家“西气东输”天然气的县市。土地、劳动力和水利资源丰富,全县耕地人均占有量全省领先,地势平坦,土层较厚,适于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区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0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6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9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为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平方米。
武城县拥有各类学校19所,在校生26145人,其中初级中学17所,在校生15547人;完全中学1所,在校生8594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2004人;小学62所,在校生27001人;幼儿园145处,在园8604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毕业升学率100%。高考成绩连续20年位居全德州市各县市首位,被誉为德州市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武城县属于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四次黄河改道夺卫运河,经武城转天津入渤海,故地貌四周地势较高,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并形成高、坡、洼三种地形。地面高程饮马庄30.5米(以大沽口为基面,下同),胡家洼21.8米,自然坡降为1/6000。武城地处海河水系卫运河流域,县内河流属过境河与季节性间歇河。西北两面有卫运河、四女寺减河,中间六五河贯穿全县;旧城河、六六河、利民河等支流交错,互相连接。武城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冷热干湿区别显著,四季分明,县内气候条件相同。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年均日照2617小时,日照率58%。全县平均无霜期203天。降水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西部、北部居多,东部、南部较少。
武城县是传统农业大县。辣椒生产方面,全县常年辣椒种植在10万亩以上,中国武城辣椒城,成为江北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年交易量可达2.5亿斤,成交额10亿元,可拉动全县20万亩和周边县市上百万亩辣椒的生产。棉花生产方面,2007年共种植棉花32.4万亩,依托棉花良种补贴项目全部实现了优良品种生产,全县总产 2.76万吨。总占地面积450亩的大型棉花市场-杨庄银山工贸园,年加工能力可达140万担,年交易额5.6亿元,带动了全县及周边县市的棉花生产。目前全县共有各种棉花加工企业200多家,年社会效益2000多万元,带动全县人均增收300元。畜牧生产方面,以津武肉联厂、大王火腿厂、银龙肉联厂等企业为龙头,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年宰杀能力2.4万吨,贮存能力1500吨;以上海光明(德州)乳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实施了"奶牛富民工程",共发展奶牛1万头,是上海光明乳业重要的奶源基地。全县猪存栏20万头,羊存栏18万只,鸡存养600万只。
坚持工业立县战略,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强产业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县经济开发区、鲁权屯滕庄中央空调玻璃钢制造业基地、杨庄老城甲马营汽车部件及棉纺织工业基地、辣椒购销加工基地等“一大龙头、三大基地”建设,以此为载体构筑起了特色鲜明的四大特色经济板块。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24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90亿元,增加值40亿元,利税24.96亿元,利润10.56亿元。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
武城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为总抓手,拼搏争先,加速崛起,武城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61亿元,同比增长15.7%,人均GDP达到2188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48.28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19.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1.4:59.7:28.9调整为12.5:58.4:29.1。1984年被列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90年代先后被列为“全国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县”和“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1988年被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2002年被中国特产经济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2004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族毯业城”,2005年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中国汽车界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2007年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又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
武城地处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交汇处,现今仍有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存。四女寺槐荫清风、窦建德点将台、山西会馆、圣人王道墓、陈公堤、姑嫂坟等文化遗存皆出于运河两岸,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孙伏伽、唐代武状元崔圆、祖孙状元崔岘崔胶、兄弟状元崔昭纬崔昭矩、圣人王道、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等名公巨卿都是武城人。“四女寺的传说”、“武城旋饼制作工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杠舞”和“运河号子”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家,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文化站9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80千册;剧院、影剧院2个,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1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近几年随着旅游产业的逐步升温,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武城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运河文化,以打造区域旅游强县为目标,以运河风情为依托,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以“一心两轴两廊四区”为增长极,着力构筑旅游开发的新格局,形成了各有龙头、互为支撑、重点突出、市面广阔的旅游产品体系。“一心”是指武城城区,一级旅客接待中心、游客集散地。“二轴”是指一纵一横两条省道一成两条产业发展轴,构成武城旅游产业发展的“X”型骨架。“两廊”是指经过武城的运河、六五河两条水生态廊道、文化遗产廊道,将本来呈破碎状态的动植物栖息地、湿地、河流和其它生态上重要的区域同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通过连续的廊道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呈现和展示,实现游憩、生态和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结合。“四区”是指西南部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体验区、北部的四女寺风景区、东部的大屯水库风景区、西北部的隋唐文化旅游区。
民营经济是我县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培植起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玻璃钢、中央空调、地毯、棉纺织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全部实现了既有龙头企业带动,又有配套企业支撑,还有工业基地集约发展的集群化模式,拥有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中国民族毯业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截至2007年底,全县中小企业达1.9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990处,从业人员16万人,注册资金23.8亿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