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概况
-
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3.0℃,年极端最低气温-37.0℃,出现于1971年1月22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6.2℃出现于2005年6月22日。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14.8℃,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18.8℃。无霜期124天左右,月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的年积温,历年平均为2578.5℃。历年平均降水为354.1mm左右。年最多降水为1961年553.1mm,最少降水为1965年191.5mm。
武川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不仅有哈达门森林公园、大青山避暑山庄、李齐沟自然保护区、井尔沟、德胜沟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遗址以及淖尔梁高山湿地保护区等自然资源,还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北魏文化、隋朝文化)。此外,还有蜈蚣坝、大梁山、碌碡湾度假村和快活林、榆树店大榆树、金代长城(亦称金堑壕)、汉长城、六郎箭等景点供游人观光。
武川县相对较高的海拔、广阔的土地面传统的种植习惯(拒绝使用化肥)以及农家肥充足等特点决定了其农产品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特色。农作物品种主要是小麦、莜麦、荞麦、马铃薯和胡麻、油菜籽等,其次是豆类、黍类和蔬菜、瓜果等。武川马铃薯、武川莜面、武川荞面等已成享誉区内的著名品牌,特别是马铃薯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已经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莜麦是武川一宝,经科学化验,莜麦植物脂肪丰富,食后能分解出一种亚油酸物质,有防止和治疗高血压、动脉粥状硬化、冠心病等功效。2004年,武川县被西部12省市新闻媒体评为“中国西部特色经济最佳县”、“马铃薯之乡”。
武川是药材典籍记载中黄芪的主要产地,清末民初已获“正北芪之乡”的美称。此外有近二百种野生药材遍布全县各地,药用价值较高的有党参、麻黄、狼毒、柴胡、黄芩、知母、秦艽、防风、赤勺、郁李仁、龙胆等30多种。
武川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0°30′36″-111°52′21″,属呼和浩特市行政管辖,辖区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大青山脉沿内蒙高原南缘绵恒东西,山势险阻,海拔标高1800-2200米;境内地形由南至北逐渐低缓,东、南、西三面环山,构成了武川盆地。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受大青山急剧上升和武川盆地的强烈剥蚀及地层、地质构造、地质内外营力作用,武川境内的地层从太古界到新生界都有出露。构造部位处于华北地台北缘,Ⅰ级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Ⅱ级构造单元为内蒙台隆(内蒙地轴),Ⅲ级构造单元为阴山断隆。侵入岩、脉岩发育,岩石类型齐全。
武川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并有开采价值的矿藏达28种之多,矿床、矿点、矿化点分布广,拥有金、银、铜、铁、钨、铅、锌、镁、锗、镉、镍、钼、锰等金属矿藏,煤炭、石灰岩、石棉、石墨、耐火粘土、花岗岩、大理石、白云母、腐植酸等非金属矿藏,其中金、银、铁、石墨、煤和腐植酸等为优势矿产。此外,武川县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和水能资源,是投资兴建清洁能源电厂的理想所在。
在武川县解放之初,全县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194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98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7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1万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89.1:4.7:6.2。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县经济总量在持续增加,197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33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5%,所占比例比1949年的89.1%下降4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06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6.7%,比1949年的4.7%提高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5.5:26.7:27.8;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336万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43倍和105倍。特别是二、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三次产业之比已调整为现在的19.3:53.3:27.4,结构更趋优化合理。
武川县境山地面积229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全县丘陵面积258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最高海拔2327米,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节气候,气候特点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和冬夏温差都较大,冬长夏短。全县有耕地面积200多万亩,林地140多万亩,草场面积373万亩,土地利用类型以旱作农业为主。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