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概况
-
武山县社会事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恢复了杨河广元等6所完全小学和7个教学点;完善教师、学校考核评价机制,狠抓两支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51万元,消除危房1.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3万平方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县职校升格为职业中专。积极组团参加了首届全国农民武术大赛和全国“武术之乡”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卫生基础不断夯实,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12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设施配备项目,建成了县中医院住院楼和县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新增床位238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34.9万人,参合率达90.6%,报销医药费1699万元。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新发展,认定了2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停了9家不规范网吧,启动了城区有线电视光纤改造工程。科技工作不断改进,争创了全国科技进步县。计划生育水平整体提高,通过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验收。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环保、审计、气象、档案、民族宗教、防震减灾、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武山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有小麦、洋芋、玉米、高梁等20多种;经济作物以油料、蔬菜、药材、瓜果等为主,经济林果有苹果、桃、梨、杏、核桃、葡萄、花椒等。蔬菜是武山的一大支柱产业,武山蔬菜以其质优、无污染、品种多而闻名,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命名的定点批发市场,蔬菜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和地区。管理规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到了18.68万亩,使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21.6万亩,总产量57.2万吨,总产值5.0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包装袋、鸳鸯玉系列产品等,其中水泥和鸳鸯玉产品畅销全国,成为全县的品牌产品。
武山县交通便利,陇海铁路从东到西贯穿全境,全长46.25公里,有武山、洛门、鸳鸯、贺店4个中间站。G30连霍高速及G316国道穿境而过。兰成渝输油管道过境全长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农机路。87%的村通了电话,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5%。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93%,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72所,卫生医疗机构达到31个。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9‰ 。其中国家重点职业学校一所:武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级重点高中一所: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百年小学:城关小学。07年一人考入空军航空大学,早年清华学子现在美国能源部任职。还有大家熟知的《拾黄金》的演唱者孙存碟,成名前为武山县剧团演员,教育事业良好,人才辈出。
武山县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美誉。鸳鸯玉储量达3.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是玉雕工艺品和高级装饰贴画的理想材料。武山玉雕生产有200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鸳鸯玉得到较大的开发,以“夜光杯”为代表的鸳鸯玉酒具、茶具及高档工艺品闻名海内外。武山竹编、草编、柳编有400多年生产历史,其形态各异的工艺品和种类齐全的生产生活用品享有盛名,畅销不衰。武山盛产洋芋,以优质洋芋淀粉加工的粉条、粉丝、粉皮、色亮柔韧,爽口味佳,具有独特的风味。香油豆瓣酱、四门食醋为陇上名优特产。
2007年,武山县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6亿元,增长13.1%;农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增长10.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56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3%;财政支出达到4.3亿元,增长41.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增长6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68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4元,增长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
武山县城镇经济运行呈现良好态势。重点工业企业稳步发展,鸳鸯水泥产销两旺,天晨新酒成功上市,鸿煜塑编、源丰面粉、兴旺豆酱、益民屠宰、武山农药等企业运行良好;建成了保吉公司10万吨复混肥、金陇公司300吨蔬菜脱水生产线以及康达牧业和洛门1200吨果蔬气调库。企业家队伍不断加强,举办了三期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讲座。企业改制进展顺利,县工艺美术厂、洛门综合二厂和11户粮食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企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建设有了新进展。财政工作成效明显,保证了重点项目、民生改善支出和干部职工工资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推行乡财县管,成立了乡镇会计核算站;多方努力,较好地解决了财政收入虚高的问题,为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贸旅游和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创建了5个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新增非公有制企业40户,从业411人;启动了鲁班山省级地质公园和卧牛山3A认证申报。
武山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公元188年东汉时期始设县置以来,开发建设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境内非金属矿储藏量大,主要有蛇纹岩(鸳鸯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方解石、白云石、滑石等,其中蛇纹岩储藏量达3.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石灰岩储量达15亿吨。总耕地61.9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53.93万亩,川水地7.98万亩;全县有林地44.7万亩,宜牧荒山21万亩,草地77.6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84亩。渭河及其5条支流分布均匀,县内干流总长178公里,流域面积33.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9.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12亿立方米。
武山县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狠抓粮食生产,建成小麦良繁基地1.7万亩,推广地膜覆盖12.9万亩,种植优质洋芋17.6万亩,粮食总产达9.3万吨。蔬菜产业不断壮大,在渭河及支流蔬菜空白区新建、改造设施棚2400亩,新增蔬菜1万亩,在浅山半干旱区复种蔬菜5.5万亩;在兰州成功举办了蔬菜产业营销规划论证会,完成了“盘龙”韭菜、水帘贡醋、“瑞德园”蚕豆商标注册和绿色品牌认证,蔬菜面积达到21.6万亩,总产量57.2万吨,总产值5.03亿元。畜牧业快速发展,发放贴息贷款1035万元,新建养殖小区21个。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衬砌渠道44.2公里,新修堤防29.8公里,治理险村险段55处,实施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城关渭北、东顺等区域13村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咀头张沟淤地坝工程建成骨干坝4座,兴修梯田1.3万亩,建成沼气池1800眼。林业生态建设进展顺利,造林4.5万亩,新建果园8000亩。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实施了13个村整村推进和2个村易地搬迁项目,落实帮扶资金293.8万元,帮办实事228件。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培训劳务人员1.1万人次,输转10.8万人次,创收2.86亿元。农合组织不断壮大,新建服务社15个,专业合作社12个。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完成了15个示范村和150个推进村的产业及村庄建设规划;政府补助水泥1.2万吨,群众筹资900多万元,完成了64个村的巷道硬化和36个村的墙体刷新、路灯安装以及村庄绿化,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武山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分散在渭水南北的仰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多达36处,水帘洞、木梯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北魏,有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城东30公里处的氡碳酸钠温泉,均温39℃,50年代建成的甘肃矿泉疗养院和兰州铁路疗养院,为天水著名的旅游医疗盛地;县城南2.5公里处的老君山森林公园,面积达10平方公里;草川大草原已成为全县旅游避暑的主要景区,“四点一线”旅游区正在规划兴建。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