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概况
-
襄城县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般冬季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夏季受海洋性气团控制,春秋为二者交替过渡季节。春节时间短,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较快;夏季时间长,温度高,雨水集中,时空分布不匀;秋季时间短,昼夜温差大,降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时间长,多风,寒冷少雨雪。襄城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281.9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2%,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1.49千卡/平方厘米。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日照均比较充裕,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积温5463.8℃。日平均气温7月份最高27.6℃,1月份最低0.8℃。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3℃,极端最高气温42.3℃。襄城县的风向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多为偏南风,全年以西南风最多。年平均风速2.4米/秒。夏初常出现干热风,以5月24日至29日出现频率最高。
襄城县旅游资源丰富。俗话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说的就是姜庄乡庙坡村,龙王庙坐落于庙坡村东头儿,有四个巨石镇庙。境内古迹名胜遍布,《史记》里“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的记载在今天首山脚下乾明寺内确有印记;奇秀幽古的紫云山风景区辖“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其更因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设立紫云书院而名声大震;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规模庞大,巍巍壮观;声名远播的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香客如潮,商贾云集;“内城外廓”风格的古城建筑内矗立着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城墙和瓮城建筑,倘若身临其境,则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呈带状分布的汝河游览区风景秀丽,如入画中。襄城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山、一水、一庙、一寺、一古城”的五大景区格局,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襄城境内,北汝河、颍河等16条河流纵横交错,贯穿全境,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煤、石油等矿藏储量大而品质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烟、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尤以烟叶种植历史久远,闻名全国,有“金襄”之称。毛泽东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视察,赞誉、勉励有加,“烟叶王国”之美名誉满神州。
襄城县属淮河流域,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遍及全县16个乡(镇),多为西北——东南流向,总长299.5公里,包括北汝河、颍河、马黄河、苇子河、新范河、高阳河、上纲河、柳叶江、南北涅河、马拉河、运粮河、柳河、湛河、小泥河、文化河。其南部为沙汝河水系,东部属颍河水系。北汝河、颍河两条主干河流,自西部、西北部入境,流经11个乡(镇),总长69.9公里,承接境外3个地区12个县的经流水;境内支流有14条季节性排涝河道,系西北——东南、南北及西南——东北流向,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
襄城县是农业大县,农民占全县人口的90%。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高度重视,强化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培植优势产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52元。全年粮食总产量4.74亿公斤,单产405公斤;烟叶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量1622.8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8.5亿公斤,实现产值9亿元;植树造林650万株,新建完善农田林网面积20万亩,退耕还林2.5万亩。
襄城县处于伏牛山脉东段,县境西南部为连绵起伏的浅山区,以马棚山为最高,海拔462.7米;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90——128米;中东部为平原,海拔80——90米;东部低洼,海拔64米。全县地势呈西高东低,由西北王洛乡房村至东南姜庄乡河北五村,坡降为1:1600。
襄城县地表水相当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量不大。地表经流与自然降水相一致,多雨季节强度大而集中,形成经流流失。山岗平原和自流区常年经流量合计为1.42亿立方米,水库仅能控制359万立方米。所产生的经流,多随河道排出境外。过境水量年均达11亿立方米以上。以北汝河流量最大,年达9.47亿立方米。白龟山水库常年可供水(北汝河南岸)0.226亿立方米,设计浇地4.3万亩。
近几年来,襄城县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强力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全县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确立了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县有国有集体企业27家,现已改制7家,分别是东方水泥厂、淋水大坝水泥厂、力波电化学有限公司、飞达电器公司、铸钢厂、电力设备厂、摩托车缸体厂,改制后的企业以两个水泥厂为代表,已焕发出勃勃生机,生产规模由原来的20万吨扩大到30万吨,年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800万元。下余的20家中,有12家企业正在改制,另外8家正在筹备中。如县面粉厂,一方面要把国有资产从企业中退出,另一方面还要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产品结构,在企业内部大搞“三项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体系”。按照“三高一 快”(即: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落实快)的原则,确立各部门年度目标,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2003年实现产值11473万元,同比增长69.6%;实现利润108万元,同比增长12%。2003年全县国有集体企业共实现产值9726万元,同比增长25%。非公有制企业有7000多家,且布局渐趋合理,行业已显特点。一是以许昌电能计量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颍桥回族镇机械厂等70多家企业的发展。其产品种类近百种,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以集团化模式运营,滚动发展,逐步形成了机电生产加工行业;二是以水泥、陶瓷为龙头,涵盖建筑、装饰等相关企业300多家,形成了建筑建材行业;三是以群发实业公司为龙头,集产、销、储藏、加工为一体,带动了库庄乡、十里铺乡等乡(镇)的蔬菜种植,已形成了10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年销售额达3亿元;四是以小麦“三粉”加工为主,涵盖全县80多家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五是以香德亚麻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包括分布在颍阳镇、回族镇、双庙乡等30多个企业所形成的纺织行业;六是以许昌地龙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和永明宝石厂为龙头,包括30多家企业的化工行业。这些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农民的经济意识。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共实现产值53984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6%,实现利税总额69375万元,增长24.7%。
襄城县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自古扼南北道路要冲,通东西舟楫之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项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城市漯河45公里,境内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发达。漯宝、平禹铁路贯穿境内,东接京广,北通陇海,西连焦枝。G311线、S329线、豫20线、S103线等国道、省道呈米字形交汇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县乡、村公路全部开通,交通便利,信息通达,投资8.2亿元的首山一矿、投资5.6亿元的襄城火电厂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全县出现了热气腾腾发展经济的大好局面,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襄城县是该市的蔬菜生产大县,为了做大蔬菜产业,他们按照“县有区域、乡有特色”的思路,设立了“一园、五区、一长廊”的建设模式。“一园”即无公害蔬菜高科技核心示范园,确保每年引进新品种30——50个,试验推广新成果6——10项,组培育苗1亿株。“五区”即设立五个功能示范区,总面积2万亩,包括无公害蔬菜示范区、设施栽培示范区、模式化栽培示范区、白灵菇生产示范区和莲鱼共养示范区;“一长廊”即311国道颍阳至二环路段两侧的蔬菜种植带,面积1万亩。目前,全县蔬菜总产值已达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菜农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较1992年增长6倍多。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