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概况
-
献县地处海河流域、黑龙港地区中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560毫米,年日照2800小时,无霜期189天,年日平均气温12.3℃。受阜平、五台、吕梁、燕山、喜马拉雅等剧烈造山运动和四次大的海陆变迁影响,在黄河、滹沱河的多年冲击下形成如今的平原地貌。全境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2米,境内子牙河、子牙新河、滏阳河、滹沱河、黑龙港河五大河流纵横交错,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土质为冲积层淤积壤土,除部分盐碱沙地外,均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金丝小枣是献县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枣粮间作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措施来抓,规划发展面积60万亩。目前,全县枣粮间做面积已达50万亩,其中结果面积已达20万亩,红枣年产量5000万公斤,总产值2.2亿元,全县人均红枣收入440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30%,金丝小枣已成为献县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金丝小枣之乡。献县的金丝小枣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1999年北方六省市农副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
献县补花工艺:针法繁多,现多采用柳埂、套花、衲针、坝活、扦补、拨花、勒丝等20种左右针法,要求做到紧、齐、浅、匀。紧即扦线扣于花边及底布上,花片应趴而不起;齐即要求扦线针脚长度一致;浅即扦线以扦住花片与底布结合处两根布丝为准,并在花片上不得有明显针迹;匀则要求针距间隔匀而不斜。柳埂针法必须自左至右,再向左出针,针针压过半针,拐弯处针码匀短。每一产品内数种针法并用。
献县现有耕地106万亩,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红枣等。红枣是献县特产,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金丝小枣之乡”。到2003年底,全县枣粮间作面积已达50万亩,红枣年产量2.8亿斤;献县境内石油、天然气、地热储量丰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钻井300多眼,日产原油4000多吨,先后打出地热井8眼,大部分进行了采暖、洗浴、温室、养殖等生产生活综合利用;献县现有人口56万,其中成年劳动力27万,除去16万在当地从事生产、劳动外,有剩余劳动力11万,具有劳务输出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献县工业生产已形成了铸造、轻纺、化工、抽纱、建仪建材、三车(汽车、三马、摩托车)配件、除尘设备、电线电缆和工艺品等二十多个骨干行业,3000多个品种,其中有45项产品获得国家、省、市优质产品称号,120余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汽车工具、抽纱制品、草编、条编、地毯线毯、提花织物、渔具、阀门、球墨铸件、建筑器材、铅笔机械、箭杆织机、拉丝机等成为知名品牌。
献县北靠京津,南通中原,西接省会,东临渤海,地处“环京津、环渤海”大经济圈。北距神黄铁路3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25公里。106国道纵穿南北,307国道和石黄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在境内形成“黄金十字”,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从这里驱车,一个半小时可以“上天”——到达首都和石家庄机场,一小时可以“出海”——到达黄骅港。
献县农业形成了以速生杨、红枣、无公害蔬菜、优质棉花和畜牧养殖、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荟翠”牌蔬菜、“沙龙”牌甜瓜、“乐寿”牌冬枣等农产品走上了京、津市民的餐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工业形成了铸造、三车配件、抽纱、渔具、除尘设备、建仪建材等6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建仪建材生产基地。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