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概况
-
小河区地势西面高、东南面低,海拔一般在1000米至1200米,属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的缓丘盆地河谷地。其中,中曹司盆地是贵阳市最大的盆地,滥泥沟、阿哈水库一带属中曹司盆地外缘高峰丘地貌。主要河流为乌江水系的南明河及其支流陈亮河、麻堤河。中小型水库有阿哈水库和胖水牛水库。 小河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左右,最高气温在每年的7月,最低气温在每年的1月。年平均降雨量115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全年无霜期280天,日照时数为1400小时。风力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多东北风和北风,夏季盛行南风,年平均风速2.2米∕秒。
小河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狠抓重大项目投产,工业经济恢复增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前5个月,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一位数的低位运行,直到6月份才首次提高到两位数。区财政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年共投入工业发展资金2300万元,支持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一基地等51个工业项目建设;投入应用技术与研发资金2200万元,支持了贵州永红航空机械有限公司等40个科研项目建设。区相关部门积极帮助企业申请中央和省、市补助资金,全年争取到补助资金3690万元。富巨炉具、华海铝业、华达玻璃、海信SMT贴片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已建成投产,贵航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詹阳动力高效节能环保系列特种工程机械产业化、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新一代数字平板电视显示技术产业化、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民用航空高精度数控刀具产业化、贵阳安大宇航材料工程有限公司闪光焊工艺生产环形件等项目进展顺利。经过努力,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04.31亿元,同比增长18.4%,工业增加值完成27.37亿元,同比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9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从上年的22家增加到24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0.52亿元,同比增长23.9%,完成增加值26.34亿元,同比增长28.1%。高技术工业产值达33.2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力推进,与贵州大学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小河区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同步增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推动消费需求持续旺盛。随着人气的集聚,住宿餐饮业持续繁荣,六合园建成开业经营,全家福、雅泽商务等酒店持续兴旺,成功引进了香港西苑锦润酒店。随着中心商贸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的逐步推进,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商业网点布局逐步完善,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2.66亿元,同比增长16%。房地产业稳步增长,全年新开工面积达31.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1.6万平方米,销售额达18.73亿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亿元,同比增长30.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52亿元,同比增长15%。
小河区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加快行政改革步伐,组建了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和投资评审中心,完成了街道办事处的拆分工作,调整了黄河、平桥两个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范围,新成立了长江和三江两个街道办事处。发挥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势,实行利益新机制,与花溪区达成翁岩、陈亮、付官三个行政村的托管协议,将其作为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合作示范区纳入三江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范围,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在省、市各项大型活动中签约项目5个,成功引进了盘江煤电采煤机械生产、国程物流、贵州华阳精工机电有限公司数控机床生产等项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53.63亿元,同比增长29.6%;实际利用外资1640万美元,同比增长17.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继续疲软,进出口贸易有所下滑,进出口总额为8712万美元,同比下降22.7%,其中出口总额6234万美元,同比下降22.5%。
小河区位于国务院确定的“黔中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在“南下大通道”与“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交汇处,有8条公路进出,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四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处于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以东10公里是4D级国际机场——贵阳机场,以北3公里是铁路客运站——贵阳火车站。距中国西南最大铁路货运编组站——贵阳南站2公里,距零担货运站——贵阳东站5公里,铁路整车货运站——贵阳西站就在境内。环城高速公路穿过境内,从环城高速公路经贵新高速公路可到湖南、广西,经贵遵高速公路可到重庆、四川,经贵黄高速公路可到云南。
小河区投资需求不断扩大,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对我区项目建设的支持,全年共争取到资金4895万元,其中扩大内需资金4165.38万元,主要用于廉租房建设、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移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配合完成了贵阳环城高速(小河段)、甲秀南路(小河段)、西南环线一期二段等道路建设,启动了金戈路、开发大道三期、珠显路一期(含珠显大沟)、长江路二期等道路建设。解决了1200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一批市政道路维修改造、小区绿化工程。市三十四中教学楼工程完工,市三十六中异地搬迁项目、区二小大兴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建成了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廉租房工程,消防大队营房建设进展顺利。361二期、富巨炉具、华海铝业、华达玻璃、天盛实业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兴隆沐风园、南山高地、碧园花城、大兴星城、龙湾国际、腾龙湾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推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02亿元,同比增长37.7%。
建区以后,小河区委、区政府按照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区和现代化都市新区的定位,遵循“南延北接,东扩西进”的思路,以非凡的勤奋、非凡的胆识、非凡的激情和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开拓的精神,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环境立区”、“科教兴区”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打造公正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守信的社会环境,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小河区顺利进入贵州省第二轮建设经济强县行列。
2009年是小河区建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是挑战和考验最多的不寻常的一年。面对挑战和困难,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和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这一主线,按照“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和“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加强生态经济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经济企稳回升,全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省经济强县行列中排名第八。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年初制定的计划目标,“十一五”规划目标有望全面实现。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成效明显,经济企稳回升,发展后劲得到增强。积极申报落实和组织实施扩大内需项目,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支持企业拓展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带动转变。狠抓二产、三产发展,形成第二、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着力自主创新,加大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统筹运用好各类扶持补助资金,促进高成长、强带动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01亿元,同比增长17.8%。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9:63.47:35.04,产业发展的基础得到加强。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