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通门概况
-
2006年以来,谢通门县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及建设经济强县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工矿富县”战略,上半年引进矿产开发企业3个,实现工矿业招商引资6500万元。谢通门县素有“矿源宝地”、“矿源大县”之称,境内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且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大、品位高,开采价值大、开发难度小。主要矿藏有金、铜、铁、铅锌等。因此谢通门县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立足优势、丰富载体、扩展渠道、注重效果”的工矿业发展思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大力开展了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多家实力较强的矿产开发企业,使工矿业成为谢通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
谢通门县区域属高原山丘型,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大致可分为三个地区。北部高原。位于岗底斯山脉南北,宽约80公里,东西长约100公里之间,约占全县面积的2/3,其间既有众多的山峰和系列浑园而平缓的山丘,也有地势相对平坦的草原,还夹着许多河谷平地,水成在4500米以上,是谢通门县主要的牧业区。南部谷地。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及其支流流经处。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如荣河、江公河、塘河等河谷地带。河谷地带宽4—7公里,长约40公里,平均海拔4100米左右。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沟壑纵横,水源充足,气候半湿润,是谢通门县主要农业区。西部高原。位于达木夏西北部布曲藏布和洛足藏布,西南部美曲藏布。这一带的北部为一系列南北东西不规则走向的高山深谷,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气候干燥寒冷,为牧业区。南部有一些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气候半湿润,半温暖,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为农业区。
为加快全县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进程,积极打造工业经济强县,谢通门县按照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部署,立足交通和资源优势,实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广辟招商渠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内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经过努力,成功引进了西藏天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甘肃泰盛物资集团、西藏宝翔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对谢通门县的铁矿、铅锌矿、铜矿进行勘探、开发。其中甘肃泰盛物资集团和西藏宝翔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实施开发,西藏天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探矿,已到可行性研究阶段。其他的铅锌矿矿点均在勘探阶段。为了给招商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谢通门县投入了140万元为泰盛矿业有限公司修建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目前,泰盛矿业有限公司已经投资4468万元建设了第一期年处理20万吨的铁矿选矿厂,8月底可投产运行,预计可实现年利税500万元,增加县财政收入125万元。西藏宝翔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谢通门县娘热乡已投资35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300吨的铅锌矿选矿厂,将在今年10月份投产运行,预计每年可实现利税340万元,增加县财政收入85万元。西藏天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已投资2500万元对谢通门县荣马乡雄村铜矿实施勘探,初步探明雄村铜矿为储量在250万吨以上的大型铜矿,目前开发工作正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企业正积极申请办理采矿手续。这3个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企业的引进投产,将对谢通门县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培植财税支柱、建设经济强县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输出、发展第三产业起到积极作用。预计到2010年,谢通门县矿产资源产值将达到1.8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45%,真正实现工业化目标。
谢通门县草原面积约为2109.17万亩,平均每头牲畜占有利用草场面积24.1亩。草场类型多为高山荒漠化草场、高原宽谷草场等,牧草种类较多,营养比较丰富,适合发展牲畜。2005年,全县牧业产值达7167.74万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6.5%,牧业内部结构以当地原有的畜种为主,以草原家畜为主,主要畜种有牦牛、黄牛、马、驴、绵羊、山羊、犏牛、各类家禽等。全县牲畜存栏数为38.7万头只,出栏率为31.9%,商品率为35%,肉类总产1760吨,奶类总产2735.81吨,毛绒产量148.61吨,皮张产量89424张。
谢通门县有耕地面积68000亩,主要种植青棵、小麦、豌豆、油菜、荞麦。2005年,全县粮经饲比例为67:18:15,科技推广面达94%,全县农业产值达10765.38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到2005年,全县新修建大小水渠5条,维修水渠325条。长23.7万米。维修大小水塘72座,防洪坝133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0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7%,其中保灌面积占7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在区、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黑龙江省的大力援助下,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和“一加强、两促进”三大历史任务,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和社会局势持续稳定等历史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使通门的发展硕果累累,神韵频添。谢通门县2005年县生产总值为1827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11304万元,占62%;第二产业3282万元,占18%;第三产业3646万元,占20%。粮油总产3312万斤,年末牲畜存栏37.9万头(只匹),县级财政收入420万元。农牧民群众人均收入 2120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04万元。
谢通门县拥有小型水利发电机4个,总装机容量1300千瓦。太阳能、地热资源尚未得到全面开发利用。森林等可再生能源缺乏,农牧区以牛、羊粪为主的传统能源仍占主导地位。县城光缆通讯、移动通信、好易通业务和各乡卫星农话已开通,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通讯网络。电话总装机量达400余门,电话普及率达15.6%。县城内有大小寺庙15座,僧尼180人,寺庙占地面积31656平方米。其中有名气的有通门扎西建白寺、仁钦则达那土丹寺、塔定日加寺和达木夏林克寺。
谢通门县由于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及受西南季风、西风南支流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北部严寒干燥,南部、西部半温暖半湿润。明显特点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气压低,氧气含量较少。全县年平均温度6.35 度,1月平均温度一8度,7月平均温度 15度左右,极端最高气温27.6度。农作物生长期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的有9个月左右(2月至 11月中旬)。由于7月云雨增多影响升温,因此,6月份最热。县年均日照数在2980—3120小时之间,降雨量350mm/年,降雨多集中在6—9月,北部牧区迟于南部,西部农区降雨多在夜间。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冬春多大风,年蒸发量达2400mm。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