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概况
-
息烽县地处黔中要塞,川黔铁路、210国道和连接四川、重庆南下出海通道的贵遵高等级公路南北纵贯全境,乌江库区峡谷有62公里的过境航道。川黔铁路过境段总长50公里,纵跨东部两镇一乡,县境内还有3条铁路支线深入工矿区,有客货站8个。贵遵高等级公路在县内有3个出口,全县10个乡镇61个村和大部分自然村寨均有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相通,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息烽县“工业强县”战略得到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贵阳中化开磷60万吨多功能复合肥项目建成试产、矿浆输送管道已投入运行;磷及磷化工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息烽磷业公司135万平方米全息石膏砌块、信科环化二期等循环经济项目开工建设,全县磷化工产品实物总量突破260万吨,产值超过38亿元。息烽铝厂恢复生产,汉方、太和、味美、苗姑娘等企业运行良好。“名牌”战略取得新成效,味美纯天然调和油系列产品获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苗姑娘油辣椒系列产品获贵阳市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预计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8.44亿元,同比增长21.8%;完成工业总产值53.59亿元,同比增长24.6%;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达到50.08亿元,同比增长25.9%,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息烽县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成功举办了名家画息烽、名家写息烽、名家摄息烽和“筑渝携手、红色连线”旅游精品线推介会等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息烽知名度。全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总投资7.5亿元的乌江峡景区开发顺利推进,千山公司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景区一期工程预计今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政府完成投资近6000万元,王家仓安置小区23000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工程全面完工。积极争取支持,省委常委会于2006年12月5日专题研究了息烽旅游业发展相关事宜,困扰我县多年、并严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景区产权不顺等瓶颈问题得以逐步破解。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信息综合服务中心。2006年共接待游客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33万元;预计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96亿元,同比增长14.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亿元,同比增长15.2%。
息烽县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无气温12—16oC,年降雨量950-1200毫米,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在270天以上。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多种农林作物生长。
息烽县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鱼简河水库建成蓄水,阳朗排洪工程全面完成,火麻湾水库有序实施,治理病险水库2座,实施“万户小水池工程”1808口,解决农村3000人饮水困难;完成农田综合治理1.04万亩,退耕还林0.2万亩,天然林保护70万亩;新建沼气池及配套工程5654口;建成贫困村公路150公里,改造县乡村公路37.3公里,硬化串户路159公里,启动温泉、九庄、石硐3个农村社会客运站建设;完成5个一类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47个,改造农村危房612户;建成县乡“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村通电话、广播电视工程全面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蔬菜及调味品4.5万亩,发展经济林果2250亩,新建畜牧养殖小区3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27个,建成农村劳动力人才市场,培训农村劳动力36600人次,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4.8万人,就业转移1.8万人,年务工收入达6亿元以上。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寨建设,11个试点村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力克服旱灾造成的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平稳增长,预计2006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69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农业总产值5.7亿元,同比增长10.6%。
息烽县以汉族文化为主,兼有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并存的乡土文化,宏观上与黔中文化相似,但微观上有自身的特色。近年来,息烽县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县城有功能齐全的县宣传文化活动中心,10个乡镇乡乡建有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室、图书室,县有民族艺术团和青少年文艺培训部,部分乡、村有业余文艺表演队,并实现了电视信号的光缆传输和村村通广播电视。龙灯、花灯、民族歌舞等浓郁的民间文化与夜总会等现代文化娱乐形式并存,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息烽县教育源远流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域的限制,发展步伐缓慢。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息烽教育得到了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4年高标准扫盲验收合格,1995年制定“普九”规划,1997年全面启动“两基”工作,2000年月10月“两基”经省人民政府验收合格,2004年“两基”巩固提高和“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复查和验收。全县现有幼儿园11所,学前班82班,小学62所,教学点43个,初级中学11所,完全高中2所,独立高中1所,职业高中草药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在校小学生26729人,在校初中生12256人,在校高中生3319人,有教职工艺2227人,其中小学教职工1399人,初中教职工654人,高中教职工174人,初步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职工教育、成人教育配套基本完善的教育体系。各中小学均按类别标准建设了实验室、阅览室,配备了实验室、仪器柜、教学仪器,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拥有学生计算机1250台。
息烽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富,并已建成了青山湖、下洪马、板厂等一批中小型水库,现县城已建成日供水总量达3万吨的3个水厂,小寨坝、温泉、西山等工业区供水设施配套,为引进企业贵州西洋肥业有限公司建设的日供水2万吨的一期供水工程已投入使用,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供应充足。
2006年是息烽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全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年预计(下同)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8.09亿元,同比增长18.3%;财政总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18.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2亿元,同比增长42.1%;农民人均纯收入2661元,同比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2元,同比增长11.5%。圆满完成了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解放后,息烽县城兴建了大批砖混结构的房屋和供水系统,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城区面积不断拓展。1996年,息烽县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在贵阳市人民政府、云岩区和市属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相继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11个小区建设详规,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改造、硬化宽7米至20米的县城道路13条4570米,新建、改造了照明和排污设施,完成了河道治理和城市绿化工程,绿化率达35%。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社会停车场、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水厂,县城日供水能力增至2万吨。随着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开发蓬勃兴起,9家房开商累计计划投资2亿元,现已开发商品房10、95万平方米。同时投资1800万元,兴建西门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和“城中城”综合市场一期工程,引进贵州广建公司投资3.6亿元,建设长1696米、宽41米的南大街,开发商品房61万平方米,目前主干道已硬化通车。南大街建成后,城区面积将拓展到17.12平方千米,居民可增至8――10万人。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