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河概况
-
细河区境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储量1700万吨,天然大理石1亿立方米以上,煤矸石13亿吨,粉煤灰1200万吨还有麦饭石、石灰石、矿泉水、黄金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细河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经济、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建设工作开局良好。200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23814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3536万元,规模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240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85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万元/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系列认证比例达到100%。
细河是大凌河下游左侧最大支流。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他本扎兰乡东北东骆驼山(清初名摩该波罗山)北坡牌楼营子村附近。经阜新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东梁乡、伊吗图乡、卧凤沟乡以及清河门区的蔡家屯入义县,在复兴堡进入大凌河,全长113公里,总i流域面积2932平方公里,比降0.002一0.001。上游他本扎兰乡杨家荒村以上超过0.0059,河宽160—300米。
细河区设施农业发展迅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逐步加强,农村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发展3个农业发展园区,七个养殖小区,已建有食用菌养殖、花卉栽培、山葡萄园、速生杨种植、畜牧饲养等五大类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鲜细蔬菜、食用菌、花卉产业化生产为主,以畜禽饲养、林果种植基地化发展为辅的产业格局。现拥有保护地总面积3800亩,其中:用于蔬菜、花卉种植和食用菌生产的冷棚已达535栋,食用菌年生产能力2000余吨,生猪和禽的年存栏分别达到17420头和17万只,有林地总面积21000亩。2002年,3.6万亩耕地全部通过国家环境检测,为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阜新市被国务院列为转型试点城市后,细河区家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综合农业园区、食用菌园区、花卉园区、养殖园区等。细河区农业生产正走向以食用菌、花卉、优质棚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结构。
细河区在1984年以前,除几个乡村靠近国级、省级、市级公路外,其余绝大部分乡村要靠土路运输。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细河区人民政府在1984年发动全区群众自己动手,修建一条61公里的环城公路,被列为1984年阜新市的16件大事之一。1986年修通边远山区高山子村8公里的扶贫路。全区共有县级公路54公里,乡级公路62公里,村级公路37公里;修建中小桥(包括混合式漫水桥)24座,计1218延长米;修各种涵洞49个,长570米。1984年以来修建各级公路总投入人工23万个工日,投入各种车辆3.1万个台班,总动用土石方90万立方米,区乡级公路总投资573万元。
细河在清代乾隆年间蒙古名称为锡日塔拉河,汉名马鞍河。义州(县)以下始名细河,日伪统治时期阜新市区段称细河。上游称伊吗图河,亦称“丝河”。辽宁省水文总站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在历年颁发的《水文年鉴》中伊吗图河以下通称“西河”,阜新市区段称细河。1970年7月辽宁省测绘管理处与阜新市联合编制《阜新地图(1:13万)》及1979年11月辽宁省第二测绘大队编制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图(1:14万)》,市区以下通称细河,伊吗图河单独存在。伊吗图河与细河汇流处以上的河道长度分别为74.6公里和72.8公里,控制面积分别为728平方公里与828平方公里。细河控制的面积较大,宽度相差不多,是以河名采用细河。
细河区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寒暑宜人。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是-28.4℃,无霜期154天。
细河区建区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1959年为83元,1979年为94元,20年间提高13%,1988年上升到716元,比1959年提高8.6倍多,与1979年相比,不到10年间提高7.9倍。职工生活,建区以来逐年有所改善,特别是1985年理顺工资后,职工普遍增加了收入,加之双职工、多职工户的不断增多,职工生活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