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概况
-
西和县境内地形由西北向南倾斜,南部为土石质山原峡谷区,北部为沟壑梁峁区,平均海拔1692米。平均气温8.4℃,无霜期149天至214天,日照时数1500-1800小时,年降水量451-734.7毫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2009年,西和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69.31万亩,比上年增长0.9%;油料种植面积达3.92万亩,比上年增长143.59%;蔬菜种植面积达5.8万亩,比上年下降3.3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2万吨,比上年增产8.1%,其中:夏粮4.71万吨,比上年增长31.9%;秋粮11.49万吨,比上年增长0.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631.64吨,比上年增长5.7%;水产品产量102吨,比上年增长0.9%。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6万亩,与上年持平;农用拖拉机3073台,比上年增长46.5%;农用运输车2606辆,比上年增长2.8%。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1881千瓦,比上年增长21.3%。
2009年,西和县全县共投入科技资金6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18万元,新上科技项目8项,实施项目8项,取得成果8项;举办科技培训班50期,培训人数70000人次;专利申请量5件,授权1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10万元。年末,学校总数287所,教职工4060人。其中,专任教师3840人。在校学生数92576人,其中:小学在校生57624人,初中22166人,高中7135人,幼儿园8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15%,毕业率达102% 。全县普通高中招生2803人,比上年增长24.6%;初中招生7811人,下降8.4%;小学招生10062人,下降8.9%。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320场,观众达23万人;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4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量1794件;档案馆1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45.8%和46.5%。有线电视用户6000户,比上年下降40%,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500户,比上年增长50%。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23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防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位74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11人,注册护士109人,药师(士)30人,技师(士)27人,其他26人。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位449张,卫生技术人员222人。
西和县依靠旅游资源较为富集,而且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委托成都来也公司编制了《晚霞湖旅游景区及滨河休闲带、东西两山修建性详规》,并于2006年3月通过了专家评审。2007年,又委托北京来也公司正在编制县城旅游形象整体规划。用于旅游发展的资金达到近1000万元,先后修通了晚霞湖环湖公路、石峡八峰崖、石峡经牛儿坪至仇池山、羊马城至仇池山、稍峪碑楼至云华山等旅游公路,硬化了观山植物园和隍城森林公园的旅游公路,并建成了隍城森林公园碑林、观山植物园的观景亭。由民间投资约500万元修建的朝阳观“玉帝殿”。为了全方位、深层次展示西和旅游形象,2006年7月在晚霞湖畔成功地举办“西和县首届仇池山歌旅游文化艺术节”。 有400多国内外客商和10万余群众到主会场观看文艺演出,在数十家新闻媒体对节会的盛况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配合艺术节的召开,利用中央电视台、《甘肃日报》等新闻媒体对西和县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了专版报道,发行了一期《仇池》旅游专刊和一套“仇池文化艺术节个性化邮票”,并在柳忠高速公路旁制西和旅游景区、景点广告牌2块,提高了西和旅游的知名度。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地方民俗文化,积极申报“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并在2006年10月16日由中国民协发文正式命名。
2009年,西和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6亿元,比上年下降34.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下降39.3%;产品销售收入2.6亿元,同比下降57.2%,实现利润420.5万元,同比下降93.7%,实现税金2775万元,同比下降52.2%。生产锑锭1732.6吨,同比下降0.9%;电力供应量12268.5万千瓦时,同比降低853.5万千瓦时,下降6.5%;水泥45000吨,同比增长11.1%;铅精矿含铅量5045吨,同比增长3.3%;锌精矿含锌量20780吨,比上年增长11.7%。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15%。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72亿元,增长127.7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亿元,增长129.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3个,本年新开工项目97个,本年竣工项目50个,新增固定资产6.89亿元,施工面积61.65亿平方米,竣工面积4.71亿平方米,其中住宅2.32亿平方米.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806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40万元,比上年增长6%;邮政业务总量536万元,增长5.6%;移动业务总量4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联通业务总量980万元,比上年增长3.8%。年末互联网用户26050户,比上年增长13.4%。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西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县人民战胜各种挑战,经受考验,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对口援建三大机遇,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挑战中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增速比上年提高0.3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03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3亿元,降低3.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3亿元,增长19.78%。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640元,比上年增加171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25:27.18:44.57 调整为27.5:25.62:46.88。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1.09万人,其中:农村19.61万人,城镇1.48万人。有290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比上年增长11%。年末城镇登记人数1106人,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4395万元,比上年下降41.02%。县级收入为5770万元,下降25%。财政支出146986万元,比上年增长28.4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2.2,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8%,成为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全县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3,比上年上涨2.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0.7,比上年上涨0.7%。
西和县金属矿产有铅、锌、锑、金、银、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大理石、冰洲石、硫磺、泥煤等。县境内东部属国内铅锌第二大矿床西成铅锌矿带之北翼,储量3546万吨;南部山区的崖湾锑矿号称国内第三大锑矿。储量521万吨;沙金、岩金遍布全县,陕甘川三省“金三角”地带,储量约10吨。已建成铅锌采选加工企业12户,年采矿40万吨,日处理1650万吨,锑采选企业3户,日浮选300吨。年产铅精矿6500吨,锌精矿39000吨,粗铅2400吨。黄金堆浸企业23家,年产黄金50公斤。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