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概况
-
西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降雨量适合果树栽培,盛产小麦、棉花、大豆、花生、大枣、苹果、桃子、芦笋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百强县,全国平原绿色先进县,森林覆盖率19%,活立木蓄积量达130万立方米;现有果蔬冷库440座,年贮存量1.8亿公斤。
永秀园位于西华县城箕城南路,建于1997年,是一处仿江南园林特色的水景小游园。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园内计划建设有水池、亭、舫、厅、廊、桥、景墙和植物等景观,现已建成水池、亭、桥、景墙和植物景观,开展有旱冰、舞场、划船、钓鱼、卡拉OK茶座等游乐项目。园景古色古香,清秀雅致,赏心悦目,独具特色,是目前县城唯一的综合型公园和游憩场所。
西华县是中国历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东方女神”女娲建都的地方,被誉为“娲皇故都”。西华自汉代设县,又古称“长平”、“箕城”,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遍布,田园风光如画,林果特色驰名,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文化、经济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女娲城、昆山女娲宫、盘古寨遗址、商高宗武丁陵、殷商箕子读书台、龙泉寺、楚汉鸿沟一贾鲁河、新四军杜岗会师纪念碑、女娲广场、永秀园、田口枣园等历史遗迹和正在开发建设的旅游景点,其中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华盛产大枣、苹果、桃、葡萄等果品和绿化苗木,享有“林果之乡”美誉;地方历史风味名吃“逍遥胡辣汤”名扬全国。
龙泉寺位于西华县城北10公里聂堆镇思都岗村,西距女娲城500米之遥,最早建于汉代,后由明、清重修。因寺前原有古潭,泉水终年不涸,故名“龙泉寺”。寺院占地20亩,现有大殿面阔五间,虽经后期局部修缮,仍不失古代建筑风貌。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与十八罗汉,殿廊木柱古雕石墩尤具较高艺术价值。殿前竖立明代万历年间古碑两通,两侧廊房供奉菩萨神像。寺门匾额“龙泉寺”为明代石刻原物。龙泉寺属目前豫东遗留较完好的原貌古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合成庙会,游客甚众。
箕子读书台位居西华县城西北隅百亩湖面之中,2000年由县土地部门发起社会筹资在原址上重建。台身方形,青石铺就。台上有方形箕子亭(祠)、青砖砌筑,灰瓦覆脊。建筑整体修旧如旧,不失古代风貌,如昔日“畴亭夕照”景观再现。箕子是商末文相、纣王之叔父,因不满纣王暴政,被囚西华而筑台夜读。原箕子读书台为明代所建纪念性建筑,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倒塌。箕子读书台对印证和研究我国商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古西华象征。因为箕子所居,故西华又史称“箕城县”。
女娲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伟大女神,她创造人类,修补天穹,造化世上万物。经考证,位于西华县城北10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发掘有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省、市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通过考察论证,将女娲城列为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同年,女娲城由当地民众自发捐资,在女娲城遗址附近的女娲古陵处动工兴建。女娲城占地60余亩,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古朴典雅,精雕细刻。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绘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创意生动,活灵活现。女娲古陵前更是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自成庙会,四方民众蜂涌而至,人山人海,多时日游人达10万之众。西华是远古时代人祖女娲主要活动区域和唯一建都之地,因此,现今的女娲城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型女娲祭祀观光胜地。
西华工业发展迅速,围绕产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以板材加工、食品加工、粮油加工、棉花加工、皮革皮毛加工、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
西华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高度在47.8—55.8米之间。境内有沙河、颍河、贾鲁河、鸡爪沟、双狼沟、清流河等14条骨干河道,俗称“七沟八河”,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质经市、县水利局、环保部门联合检验合格,无污染现象,水量充足,能够满足大型工业生产项目及生活用水需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水量750mm,平均日照时数1971小时,无霜期224天,最大风速10.6米/秒。
西华电力充沛,通讯快捷,全县进行了农网和城网改造,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程控电话装机容量不断递增,长途电话可直拨全国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移动通讯同8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漫游和国内自动漫游,开办了数字数据专线、分组交接、电子数据交换、邮政特快专递、电话信息、图文传真等多种通信业务,对外通讯十分快捷。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