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概况
-
兴业县山川秀丽,山峦起伏,风景名胜颇多。有被誉为“岭南第一岩”的龙泉岩风景区,燕山湖风景区、铁联水库风景区景色宜人,有始建于宋代的石嶷文塔、庞村清代民居群,还有中共兴业县特支旧址、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办事处、兴业抗日武装起义旧址等。庞村清代建筑民居群系兴业县梁纯庵(首富)及其子孙所建。位于兴业县城东面一公里的庞村内,现存民宅二十八座,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房屋方向皆壬丙兼亥已,基本上属硬山搁檀式结构,一底一搁、翘脊、重檐、歇山顶,梁檐有帮,帮雕穿花;墙体为青砖包皮、内衬泥砖,每座设有屏风;檐下、屋顶下绘有彩色的“裙画”,屋檐、窗额有精美的雕刻,手工精细,惟妙惟肖。
兴业县招商引资卓有成效,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招商、招大商"的要求,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小企业商机博览、金凤凰文化节为招商平台,围绕水泥、电子、机械、房地产、农产品加工等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成功举办了首届金凤凰文化节,有100个代表团、108家参展商、102家国内外投资商和来自国内20多个省(区、市)以及港、澳、台等地的客商和嘉宾参加。文化节上签约项目102个,投资额21亿元;参展产品518个,贸易额3.8亿元;签订贸易意向合同13个,金额2.58亿元。2006年,全县与区内外客商签订经贸合作项目140个,项目投资规模总额24.3亿元,增长4.91%,全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3500万美元。成功引进了一批香港、台湾、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业共32家落户我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0元,增长22.2% ;农民人均纯收入2808元,增长14.9%。劳务经济加快发展,外出务工14.5万人,劳务收入超过6.96亿元,就业再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企业基本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8年兴业县实现生产总值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4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6.64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95亿元,增长28.7%。人均生产总值7767元,增长18.6%。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5.5:26.6:27.9调整为41.8:30.1:28.1,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24亿元,增长7.4%,其中:农业产值8.67亿元,减少2.2%;牧业产值28.57亿元,增长10.8 %;渔业产值0.44亿元,增长8.4%;林业产值0.81亿元,增长0.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4万元,增长7.5%。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9万公顷,减少0.01%;总产量21.22万吨,增长1.0%;单产5460公斤/公顷,增长1.0%。油料生产保持增长,产量达到0.19万吨,增长13.8%。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猪出栏59.89万头,增长8.1%;家禽出栏7715万只,增长12.0%。全年肉类产量14.41万吨,增长10.7%;蛋类产量0.19万吨,增长9.8%。全县工业总产值44.67亿元,增长43.5%,增幅同比增加11.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12亿元,增长98.3%,增幅同比增加6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产值24.55亿元,增长17.0%。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1.95亿元,增长2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47.2%,增幅同比增加1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5.76亿元,增长16.5%,可见全县工业企业。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1家,比上年末增加3家,其中,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31亿元,减少28.3%;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44亿元 ,增长38.1%。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41.1%,非公有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43.6%;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9亿元,增长35.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15亿元,增长43.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04亿元,增长23.0%。
兴业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我县抓住自治区"三会一节"、第三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兴业金凤凰文化节举办的契机,继续深入开展"爱我兴业、建我家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城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百业文化商业中心、兴业人民广场、牌访岭商业开发项目住宅楼工程、大平山温口玉石路交叉口改造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祥龙花园、兴业家园、兴业人造平原街、县给水工程一期工程、兴华房地产项目、大平山温口开发区建设、海螺项目葵阳圩镇回建小区建设、石南黎村和七团塘格村旧村改造工程等城建项目加快推进。教育活动中心、粮食局、国土局、法院等机关单位办公楼在抓紧建设中。县城区面积由原来的6.7平方公里发展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8万人,城区功能日趋完善。围绕服务自治区、市、县"四会两节",投资850万元建设国道324线兴业城区段配套工程,对道路进行"填平补齐"、"穿衣戴帽"、"美化亮化"改造。在全县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强化城镇综合整治,城乡面貌有了新改观。各乡镇小城镇建设在集约发展中推进。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69亿元,增长19.9%;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亿元,增长1.4%;城镇化率达22%,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兴业县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地处桂东南,面向广东、海南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邻近北海、钦州沿海经济开放区。自然条件优越,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8℃,无霜期345.5天,降雨量1592毫米。土地肥沃,物华天宝。历来盛产稻米,是广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已实现粮食亩产吨粮田县目标,荔枝、龙眼、柑橙、香蕉等水果,茶叶、春烟、蔬菜、甘蔗等作物,品种繁多、质优量大。境内蕴藏丰富的石灰石、花岗岩、莹石矿等资源。
2006年兴业县实现生产总值35.78亿元,增长13.9%;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8%、24.6%和17%,产业结构调整为48∶23∶29。完成财政收入2.011亿元,增长20.0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增长1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14.5%。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7亿元,增长7.75%。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全县粮食总产量25.08万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开局良好,石南镇马塘村百八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基地——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水稻增产增收明显,得到了农业部的肯定。
兴业县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养鸡龙头企业12家,养猪龙头企业2家。2006年,全县共出栏家禽6260万羽,增长17.3%;出栏肉猪60.5万头,增长5.7%;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8.43亿元,增长11.3%。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企业发展到755家。森林防火和生态能源工作得到加强。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扎实推进。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选择石南镇凤山村、葵阳镇四新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重点村;选择石南镇黎村、东山村,大平山镇雅桥村、鸣峨村、大苏村、陈村,葵阳镇旧县村、旧城村、葵中村,山心镇山心村,城隍镇湖村作为试点,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800万元,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兴业县工业化建设不断加强,集中区经济效果初显。"振兴工业、服务工业"大会战取得良好成效。工业生产创建县以来最好水平。实现工业增加值5.64亿元,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亿元,增长11.3%。工业企业运营效益好,利润总额3818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初步形成了兴业海螺、温氏公司、春茂公司、美凰公司、和丰公司、中石油兴业油库、鑫兆兴电子公司等为龙头的水泥、禽畜、石化、电子四大产业集群。工业集中区建设不断完善,石大、六联、大平山、山心四大工业集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进区企业已达到109家,累计完成投资26.13亿元,集中区工业年总产值实现5.32亿元。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个体工商户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10510户,增长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强优企业发展迅猛,海螺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8亿元。传统商贸服务业优势得到强化,消费趋于活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