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概况
-
进入新世纪,区属工业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按市场经济规则,不断推进企业改革。特别是“十六”以来,区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辖区民营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6.1亿元,同比增长14.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2.8亿元,同比增长8.58%;辖区财政收入可突破8亿元,比2005年增加4亿元,居全市城区第一,列县(市)区第二;完成出口20128万美元,同比增长47.34%,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0.55%,列全省城区第二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9亿元,同比增长55.43%。区统口径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2.3亿元,同比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同比增长90.76%;实现财政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30%,绝对额比上年增长5000万元,增量是全市城区最高。辖区有民营企业1368家,其中工业企业474家,批发零售578家,住宿餐饮企业48家,服务企业90家,房地产企业11家,建筑业企业2家,交通运输业8家,其他160家。辖区民营单位从业人员65000人。辖区工业已形成冶金、机械、建材、医药生化、纺织服装、煤炭采掘等七大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工业发展为主导,商贸及三产业同时快速发展的城区发展格局。
西塞山区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时数的31℅-63℅。境内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17米。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冬寒期短,水热条件优越,有利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大气环流、地形、季节变换,气候各要素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强风、伏秋连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西塞山区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境内较大的山有东方山、黄荆山、云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拨860米,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拨8.7米。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是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在海拨18-50米之间。地质条件较好,地耐力一般较高,除个别软土层低于10t/m2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间。地下水含量丰富,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新中国成立后,西塞山区获得新生。除大冶钢厂等企业外,国家在辖区内投资兴建了湖北红旗水泥厂、湖北水泥机械厂、黄石锻压机床厂等一大批国有中型企业。六十年代,区集体工业在“三就四为”方针指导下开始起步,先后开办了炼油厂(柠檬酸厂前身)、无机盐厂、红光机械厂、电石厂、银粉厂等十多家企业,柠檬酸、电石等产品填补了省、市产品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塞山区经济出现了蓬勃生机,辖区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区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街道、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到2000年,区属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678万元,是1979年的68.4倍,年均增长32.6%;其中街道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83万元,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4.1%,是1979年的1121倍;乡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927万元,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51.5%,是1979年的286倍。此外,校办工业、民福工业、商办工业、农口工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
2007年,西塞山区生产总值完成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总量居全市城区第一,人均4762美元,列全市第一。辖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0.16亿元,增长14%,其中,辖区和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和24.2%。全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家,同比增加1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6家,同比增加2家。财政收入3.0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5亿元,分别增长37.52%、34.92%,增幅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全市财源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8亿元,增长13%。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1元,增长17.74%。二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6亿元,增长21%。全区引进1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77个,实际到资18.26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1个,实际到资17.71亿元。“三个三”以上项目13个,凯富棉纺织、汽车钢板弹簧、锻压数控机床、华威输送机、振华无害化铬处理等6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中商八卦嘴购物广场、锦湖壹号、枫叶红美食休闲广场等4个商业项目建成开业。预计全年“三个三”以上项目的数量、质量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三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50万元的各类惠农政策资金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农业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芦笋、菊苣、高产红薯、线包菇、白苓菇等特色农产品成功种植,水产、生猪、苗木花卉、湘莲等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4296元,增长11%。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2亿元,增长15%;申请专利158件,增长41.07%,5项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国家级鉴定,申请专利、新技术应用均居全市第一。锻压数控机床、双峰电缆等10个产品获得国家、省名牌。被国家科技部首次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五是对外开放又有新突破。预计完成外贸出口2.5亿美元,增长24.2%。实际引进外资1182万美元,增幅全市第一,总量第二。
西塞山区是黄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冶炼历史悠久。目前区内拥有新冶钢、锻压机床厂、华新黄石分公司、十五冶金建设公司、美岛服装公司等30多家国家省市重点大型企业及500多家民营企业,已形成医药、化工、机械、冶炼、轻工、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年工业产值近50亿元,占整个黄石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强。3000多个商业网点遍布城乡,上窑商贸区已成为辐射鄂东、赣北、皖南的小商品集散地。历史上,西塞山区以盛产石灰而著名。到了近代,清光绪1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西塞山区修建了“湖北铁政局大冶铁矿运道处修理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冶铁厂、华新水泥厂、富源煤矿,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辖区内商贾云集,后因日军入侵而逐渐萧条。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