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概况
-
浚县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点是“6架山,3条河,大小32个坡,西有火龙岗,东有大沙窝”。平原面积占82%,丘陵面积占18%。地势中部略高,西、东部平缓,最高海拔231.8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7℃。境内河流总长435.5公里,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
浚县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页岩,型砂,钙基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阳收,顾九州”之称。每年粮食产量在5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优质种子基地县,全国科技兴农示范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秸秆羊示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2006年又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清康熙年间,浚县古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扬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庙会,使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浚县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出发展物资交流大会的通知。1958年集市贸易被取消,古庙会一度衰落。1961年开始恢复,到1965年逐渐达到原有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会被视为“四旧”而加以限制。1976年初,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取缔浮丘山正月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原有古庙会规模扩大,有些村庄起了新会。今全县每年有庙会257起,三天两头有会。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
200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优质玉米62万亩;粮食总产73万吨,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实现肉类总产15.5万吨、蛋类总产5.4万吨,牧业产值22.1亿元、加工产值33亿元;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3个;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10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出16万人,实现收入12.5亿元。
目前,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产业体系。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环燕轮胎、淇雪淀粉、时珍中成药、福祥防盗门、汉生手排面等均为知名品牌。2007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30.7亿元,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亿元,增长33.2%。二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7%。引进市外资金12.1亿元,共有在建项目68个,总投资3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16.7亿元。一期投资5.1亿元的淇雪玉米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已征地340亩,正在建设厂房;总投资3亿元的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已并网发电成功;总投资1.5亿元的安黎环燕轮胎有限公司技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天龙实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2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10亿元。在谈项目52个,预计总投资39.7亿元。其中重点在谈项目6个,总投资9.2亿元。
浚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自古就有“浚滑收,顾九州”之说,为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河南省养殖基地县、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河南省畜牧强县。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红枣等。现有耕地92.7万亩,人均1.5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占90%。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过50万吨。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小麦68万亩、优质玉米26万亩,粮经比例达到7:3。
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工艺制镜业发展迅速,拥有制镜厂近百家,镀镜厂3家,日产镜1万余块,年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市。主要土特产有小河白菜、新镇韭菜、善堂花生大枣、王庄茄子、义兴蒋烧鸡、吴记花生米、王桥豆腐等。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