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概况
-
2002年,阳朔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全面发展。据统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16亿元(111654万元),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4.26亿元,增长12.2%。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5%、19.4%和46.1%。一、二、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3.1、1.8和4.2个百分点。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06元,比上年增长11.7%。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8448万元,增长11.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669万元,增长2.55%。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了年初下达的计划。
阳朔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全县有大小山峰数万座,其中有名山峰数十座;有大小河流17条,著名的有漓江阳朔河段(全长69公里)、遇龙河、田家河、金宝河、大源河、乌龟河;大小岩洞30余个,著名的有黑岩、莲花岩、来仙洞等;矿产有铅、锌、铜、铁、铝土、汞等金属矿和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朱砂、粘土、河沙、山沙等非金属矿。阳朔植被极好,国有大源林场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面2002年达44.4%。
阳朔县城距桂林市仅64公里,有二级公路相连,南至柳州、南宁、北海,东南可达梧州、广州,阳朔至广州的二级公路全线贯通,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已动工修建,在阳朔境内留有葡萄、白沙、高田三个出入口,计划在2005年底建成,到时阳朔的陆路交通更为便捷,货物运输7小时内就可到达广东。县境内交通也十分便利,全部乡(镇)均修通柏油路,与县城相连。全县通车里程达415公里,已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水路运输上至桂林、下达平乐、梧州、广州,可常年通航,县内有码头5座;铁路运输可依托桂林通往全国各地,桂林市铁路北接京广复线,南连黔桂、桂柳动脉,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民航可依托桂林两江机场与国内、国际大中城市相通,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现已开通航线50多条,可直航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000万人次,从广州乘飞机至桂林只要45分钟。阳朔县全县境内均已开通程控电话,总容量达2.8万门,电信业已经普及至全县各乡镇和行政村,各乡镇都可宽带上网,电话开通率达100%,移动通信及无线寻呼网络已覆盖至各乡镇,全县电话安装总数及网络用户在桂林市12个县名列第一,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十分便利。
阳朔县地势东北部和西南部较高,属土山地带。自西北至东南的宽阔地带较低平,属岩溶地貌。中部和东南部为丘陵地带。县境内喀斯特石山平地拔起,群峰林立,海拔在100至500米之间,最高峰1700多米。
阳朔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教育、科技、卫生、文体、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476.5万元,维修校舍2750平方米;义务教育工程及基层公共基础建设教育项目实施顺利,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县小学辍学率为0.11%,初中辍学率为2.6%,均控制在“普九”标准内。阳朔中学列入自治区首批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阳朔镇外语实验学校被命名为“自治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并首次招收高中新生。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积极举办科技培训班,开展“绿色证书工程”,抓好试验示范工作。开展科技三项示范计划项目,12项项目总投资268.2万元,项目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完成了乡镇院的上划管理工作,增加了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责任网、信息报告网和紧急救助网建设,整顿规范了食品卫生和医疗服务市场。文体工作开展活跃。全县积极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参加“漓江之声”活动和竞技体育运动为我县赢得了荣誉。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完成了广电光纤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开通了县城光网信号,成为全市12个县第一个开通光网信号的县;电视节目增加到29套,丰富了电视观众的娱乐生活。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9.88万人,同比增加4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
阳朔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受海洋气候影响,年平均温度19。C,年平均降雨量1640.2毫米,相对湿度80%。
2002年,阳朔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7.2万亩,比上年减少2.49万亩。优质谷种植面积20.53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26万亩的79%,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新发展水果1.95万亩,其中早中熟水果0.86万亩,金桔0.46万亩。全年水果总产量达8.45万吨,增长10.8%。大力推广无公害及标准化农产品生产。阳朔金桔、茨菰通过了自治区农业厅、技术监督局无公害农产品验收并认证。阳朔沙田柚、金桔被自治区农业厅列为2001-2002年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基地县;2002年我县被列入全区优果工程示范县;茨菰被列为全区蔬菜无公害生产示范项目。全年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5.22万亩,完成“吨粮田”建设9.8万亩,“万元田”(园)建设5.52万亩,完成低产果园改造5万亩,果树早结丰产栽培示范500亩。畜牧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特种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名特优品种养殖发展加快全县野香猪饲养量达0.8万头,增长33.3%。养殖甲鱼、鲣鱼、剑骨鱼等特种鱼类3000多万尾,增长21%。二元杂瘦肉型母猪存栏6700头,占母猪存栏数的55.4%。全县饲养三黄鸡60万羽,其中仅28家农户饲养三黄鸡达50万羽。全县肉类总产量为2.55万吨,增长20%;水产品产量为4700吨,增长4.96%。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完成珠防林工程建设2.7万亩,完成速丰林0.5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2万亩。新建沼气池1602座,沼气池入户率为40.98%,超过了“152示范工程”生态县沼气池入户率30%的标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完成了蒙村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年度施工任务;阳朔垌水库除险加固一期工程和木浪岗等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工;2002年度水利冬修项目完成95处;农村人口饮水工程完成40处,其余6处正在抓紧施工;一批农村道路也相继完工或正在抓紧建设。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37亿元,增长6.3%,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阳朔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得天独厚,其特别是:“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有名的风景点达250多处,景观集中,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中西文化交融。)。“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阳朔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内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资百态,如人物、似走兽、若器皿、类飞禽,另具情趣,令人回味无穷,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布,晶莹剔透,如艺术长廊,似天然迷宫。阳朔的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如情似梦,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形容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美丽的桂林山水之精华所在地,整个阳朔恰似一座瑰丽多彩的大公园。阳朔,因为美丽,因为别致,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名名;因为奇特,因为非凡,这里曾留下许许多多伟人政要的音容足迹。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我国领袖人物曾在阳朔指点江山,使阳朔更臻完美;胡志明、克林顿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二百多位首脑人物曾在这里流连忘返,使阳朔更富盛名。自对外开放后,平均每年来阳朔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8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三分之一,被誉中国旅游名县。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