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概况
-
应城市植物资源:树木约100种,分用材林与经济林两类。用材林树种有马尾松、杉、枫杨、旱柳、意杨、池杉、水杉、白杨、法桐、湿地松等;经济林树种有梨树、油橄榄、柑桔、苹果、桃树等。花卉有6类、140多个品种;药用植物主要有桅子、菊花、射干、桔梗、芡实、半夏、女贞子、首乌、金银花等60余种。其它植物有藜蒿、荠菜(地米菜)、马齿苋等等。
应城市境内河港纵横,西北水库密布,南部湖泊毗连,塘堰遍布全市。主要有涢水、漳河、大富水和汉北河4条河流,境内长度114.7公里,控制来水面积384平方公里,过境客水量为31.12亿立方米。5公里长以上的港溪14条,境内长度201公里;境域东南原有大小湖泊21个,水面约28.5万亩,其中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3个,面积6.45万亩。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80座,总库容13752.5万立方米,承雨面积498.76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正常年景年降水量为11.9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3.83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分孔隙潜水及承压水、裂隙承压水2种,面积约809.7平方公里。天然净储水量每年2.065亿立方米,年补给量(可开采量)约600万立方米。汤池温泉,属断层裂隙交汇带之承压地下热水,地热异常区约0.5平方公里。日计采储量为1.03万吨。径流量约300万立方米。最高水温69.3℃。水化学为硫酸钙型。现有人工钻井11眼,日提水6000余吨。
建国以来,尤其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应城撤县建市以来,应城人民凭籍悠久的历史文化,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扬长避短,抢抓机遇,主攻特色,扎实奋斗,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应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为动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9年和2000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十强”县(市),2000年,经济效益目标考核进入全省“十强”行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1亿元,财政收入3017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应城工业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形成以盐业化工、机械制造、石膏建材、食品饲料、纺织塑料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经济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联碱生产、石膏开采加工和摩托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盐业化工和摩托车生产基地。 培植出“金鹰”摩托、“华中”系列啤酒、“白玉”面条、“义马河”黄滩酱油、“玉兰”膏粉、“熊猫”、“牡丹”碘盐等一批畅销海内外的名牌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纯碱和摩托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集约化水平提高,以豪丰大米、三结豆皮、白湖莲藕、人和荸荠等为代表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招商引进势头强劲,三资企业、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初具规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以生产粮食、棉花、油料、禽蛋、生猪、水产品为主,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江汉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市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近年来,应城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小康市”等称号。
应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蒲骚故地,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自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始置县,门板湾、四龙河等新时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出土,展示了应城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远古时代的动、植物化石、象乳齿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轮,商代的青铜器,周代的铜鼎、铜戈以及战国时期的铜剑、玉器等;西河古渡、宋代孔庙、玉女温泉、义马文峰,更是应城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了“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的佳句。李白、欧阳修等历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在这块革命的热土上印下了光辉的足迹。1958年11月,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首相访问应城红旗人民公社。199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 等中央领导员亲临应城视察,称赞应城“规划得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这些,更为应城历史增色添彩。
应城市水产资源:鱼类共有47种,其中鲤科29种,占61.7%。主要有鲤、鲫、鲢、鳙、青、草、鳊、鲇、鲂、鳜、乌鳢(黑鱼)等经济鱼类。以及白鳝、黄鳝、鳖、龟、虾、蟹、田螺、蚌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另有水生植物如莲藕、菱角、荸荠、芡实、茭白、芦苇、水浮莲等。主要土特产品:白湖莲藕、人和荸荠、三合射干、松花皮蛋、黄滩酱油、白玉面条、三结豆皮、应城膏枕、玉兰石膏、三宝薄脆、汤池甲鱼、东西汊湖毛蟹等。
应城,隋时废城阳郡,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应阳为应城,属安州,隶淮南道。宋时属荆湖北路德安府。元时先属湖广行省德安府,后隶河南行省黄州路。明时属湖广布政司德安府。清时应城仍属德安府,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中华民国初隶湖北省江汉道。1944年8月,析应城县境置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合并,仍为应城县。1949年4月,应城全境解放,属鄂中专区。6月,改属孝感专区。1959年由武汉市领辖。1961年还属孝感专区(后为孝感地区)。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现为孝感市暂时代管,但财政自主,湖北省已有计划把应城划为省直管市。2007年加入武汉城市圈。
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64.3万亩。其中,耕地57.81万亩。耕地中水田45.0万亩,旱地12.81万亩;园地0.23万亩;林地5.8万亩,城镇农村居民及工矿用地15.58万;交通用地15.9万亩;水域面积54.54万亩,未利用土地(田坎等)8.94万亩;其它用地19.81万亩。土地资源结构为:耕地——水域——城镇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林地。以耕地、水域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68.39%,基本构成了“一山三水五分田,一分土地是家园”的格局。依地貌形态分为低岗粮油林牧区、漳府县河平原棉粮区、滨湖粮林渔区三个综合农业区。
应城市北部和中部属大洪山余脉,丘陵、低岗约占70%,南部属江汉平原。山脉依山势走向有座庙山系、龙山山系、何家脑山系、八百湖山系、牛脊岭山系、曾家湾山系,坡度一般小于10度,起伏平缓。海拔高程在41——80米之间。最高点为何家脑主峰白沙口,海拔高程111.6米。河流东有涢水、漳水,中有大富水,南有汉北河。湖泊主要有东西汊湖、龙赛湖、老灌湖、大湖等。
应城市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石膏、岩盐、芒硝、锶、石英、高岭土等,以石膏、岩盐的储量最为丰富。石膏储量5.1亿吨,其中二水硫酸钙含量大于95%的一级品纤维石膏,洁白晶莹,质地优良,约占总储量的82.24%,占全国优质纤维石膏储量的82%以上,居亚洲之首,其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四。岩盐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储量280亿吨,其氯化纳含量一般为63.4%—88.5%,最高达95%,且埋藏浅,易于开采。境内建有真空制盐厂7家,年产原盐100万吨以上;以盐为原料发展纯碱、氯碱、硫酸、合成氨、氯化铵和日用化工原料等数十种新产品。现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盐化工基地之一。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