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概况
-
英山县茶叶以其条索紧细、色泽嫩绿、清香宜人深受客户欢迎,早在唐代就是宫廷贡品。英山位于大别山主峰侧旁,海拔高,湿度大,气温适宜,家家户户古来就有种茶习惯。近年来,按照现代生态农业生产要求,进行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加工,其产品被国家认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生态农业示范产品。。1987年湖北茶叶评比,9项名茶英山囊括5项,以后更是在全国履获名茶评比优胜。其主要产品有“英山银毫”、“羊角春”、“吉峰毛尖”、“长冲炒青”,“吉峰毛尖”、“羊角春”茶被评为部优产品。茶叶现已成为英山县主要商品之一。自1992年4月起,英山县将每年的农历谷雨定为茶叶节,以后年年举办。每年茶叶节,中外茶商蜂拥而来,茶叶拍卖价曾创全国茶叶斤价颠峰——每公斤“春笋”单价高达3.96万元。200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了900万公斤以上,居全国第三、湖北省第一。
英山县是我国四大发明家之一毕升的故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英山县文化局,自1984年从原文教局分设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全县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1997年英山县新闻出版局挂牌成立,与文化局合署办公,负责规范管理全县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全县文化事业,现有剧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戏工室等7个县直二级单位和11个乡镇文化站,全系统在册干部职工295人,全县文化基础设施总投资近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馆藏国有图书8万册,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58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27件、三级文物43件)。全县从事文化经营单位80家,其中省级书刊定点厂1家,杂件印刷厂10家,文印部15家,发行单位2家,图书零售19家,音像制品经营户14家,网吧17家,歌舞娱乐2家。无论是城关地区,还是乡镇集镇的闹市中心,都有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席之地。
英山县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文化史迹沉淀丰富,极具发展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二峰大同尖(海拔1698米)均在英山境内,原始生态面积占英山版图面积1/3以上。主峰天堂寨东面的龙潭河谷长12千米,上下落差800米。龙潭飞瀑叠叠,怪石奇峡重重,清冽泉水潺潺。谷险潭深,雄奇险峻,风景独秀,被誉为“华中第一景”。二峰大同尖东面的桃花冲林区幽深秀美,生长着3000余种植物和600多种野生动物,是华北、华中、华东三地植物汇集地,为全国七大基因库之一。春季姹紫嫣红,夏季绿满山川,秋天红叶满坡,冬季冰花怒放,景色等级与庐山、峨眉山、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区媲美。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被定为国家和省生态旅游发展重点。
英山县在温泉经济开发区建设上,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已建成3平方公里。落户一期园区的20个项目已有10个建成投产。二期园区的场地平整建设基本完成。全县招商引资项目91个,总投资规模20.39亿元,已投入资金4.63亿元。在城区建设上,温泉城区“一坝二岸三区四园”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拦河坝已竣工运营,莲花小区已完成80%的工程量。在交通建设上,新修通村公路236公里,武英高速公路即将竣工通车。“一泉二山”开发扎实推进,大别山主峰风景区、桃花冲生态旅游区投资2000多万元,争创“3A”级景区,已经通过省级验收,景区对外形象大为改观。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7%。茶叶产业得到突出发展,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8.58万亩,茶叶产量1.98万吨,系列产值5.33亿元,茶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3%,茶叶产业向茶业产业转变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已有287个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龙潭河、百丈河等22个示范村建设都有新的发展。
2008年,英山全县生产总值27.44亿元, 比上年增长15.1% 全口径财政收入2.66亿元,增长34.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增长3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增长5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亿元、增长26.2%;农民人均纯收入3356元;比上年增加399元,增长1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480元,增长20.6%;外贸出口总额1226万美元,增长34.4%。新发展规模企业14家,以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真丝制品加工、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建筑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初显特色,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至 23.37亿元,增长62.33%。湖北化油器公司、湖北桑树公司的改革改制工作进展顺利。
英山县的地方剧种以黄梅戏、大别山民歌为主,特别是黄梅戏剧种在英山得到了发扬光大。县剧团始终抓住精品不放松。80年代未,大型现代黄梅戏《银锁怨》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地演出,被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鲜花”,并获湖北省首届文艺最高奖一一“屈原奖”,该剧为英山创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黄梅戏《拆不散的冤家》参加全省戏曲剧种比赛荣获六项大奖,并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推荐参加文化部“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1993年在参加全国现代戏年会中,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观后,欣然题词:“情如麻缘如水,新奇巧真善美”,“黄梅还乡”。1997年,大型现代黄梅戏《天堂梦》参加湖北省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最佳演出奖,并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提名,1998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黄梅戏《春到江湾》获湖北省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最佳演出奖和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一大批优秀剧目享誉省内外。黄梅戏成为英山走得出去、吃得响的品牌。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