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概况
-
2006全年印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407万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55682万元,增长2.8%;林业产值1220万元,下降2.5%;畜牧业产值45736万元,增长10.3%;渔业产值1613万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56万元,增长11.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习惯面积)18434公顷,其中:田11867公顷,土6567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8420公顷,当年新增灌溉面积403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54529公顷,比上年增加903公顷。其中:粮食播面37807公顷,增加1563公顷;油料播面7859公顷,增加260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44030吨,增长4.8%。
2006年印江县城镇建设经历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认识的过程,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专业规划、7个区域规划、城东民族风情街区规划、印江河两岸景观建设规划和木黄风景名胜区总规、15个村庄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等。二是加大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城镇建设最大的项目——行政会议中心建设,目前已付征地款800万元,征地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这个项目的建设将拉动整个城镇经济的大发展,一旦建成,县城区面积将比目前扩大三分之一。为了把行政中心与城区结合起来,正规划对城中村——中寨口村进行改造;开工建设了梵净山体育活动中心;城北旧城改造、南湖宾馆即将启动;圣墩路建设招投标已结束,已进入土地征用阶段;县城翻板坝工程和印江河两岸景观建设已正式开工,恢复了日供水4000吨的马口洞供水工程,投资3000万元的幕龙引调水工程将于11月23日举行开工典礼。建立峨岭工业园区,通过在园区内发展加工业,增加县城人气指数。三是加强城镇管理,有效取缔了县城区营运三轮车,文明县城创建和“整脏治乱”专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印江县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全县城乡用电与国家电网联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农户用电率达95%以上;城区12000吨自来水工程已投入使用;乡镇和农村集贸市场实现全部通公路,村通公路率达85%,17个乡镇有14个乡镇通油路,通油里程达234km,规划中的泉州至昆明高速公路将穿境而过。支柱产业建设已初见成效,已建成1.3万亩梵净山绿茶基地、3个初制茶叶加工厂、1个精制茶叶加工厂、3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杨树基地、新建4万亩柑橘、梨、柚果品基地,烤烟年均种植5万亩,100万亩梵净山野菜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项目正在实施中,印江莱菌鹅养殖初具规模,可望在2~3年内达到100万只。
印江县有丰富的水资源,河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达12.5亿立方米,县境内山峦叠嶂,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极为丰富,达5.87万千瓦。有地下热水泉4处,露天泉井水163处,其中凯望矿泉水经国家检测属优质矿泉水。印江河清澈见底,一路缠缠绵绵穿城曲折而行,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将印江县城妆扮得分外妖娆。夜晚华灯初上,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印江县属中亚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96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梵净山有生物种类2601种(动物801,植物1800种),其中有黔金丝猴、珙桐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植物。经济林木有茶叶、五倍子、吴萸、杜仲、黄柏等,其中梵净山贡茶在明朝万历年间就为宫廷贡品。现有梵净山绿茶基地1.3万亩,开发了梵净山贡茶、苦丁茶、梵净翠峰、雪峰、梵净翠芽等品牌的国家级名茶。
印江县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世居着土家、苗、汉等民族,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坛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苗家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浓浓的民族风情会令您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印江有“书法之乡”的美誉。明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县民族陈列馆现藏王道行、周以湘、潘鸹臣、严寅亮、鄢师竹、魏经略、魏宇平、王峙苍印江“书法八大家”等的书法精品,无不显示着印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印江书法的源远流长。印江还哺育了中央委员、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
经初步测算,2006年印江县生产总值(GDP)完成126312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全省增长速度1.1和0.3个百分点,慢于全区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505万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8028万元,增长32.2%;第三产业增加值41779万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9:12.1:32.0调整为52.7:14.3:33.0,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6、3.6、4.6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981元,比上年增长11.1%,按年末汇率折算,折合美元382元。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难度大,经济社会发展缺少大项目带动;财政增收后劲不足,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等。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