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概况
-
宜州市土地总面积519.89万亩,基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万亩,丘陵305.45万亩,山地143.13万亩。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面积68.54万亩,宜粮荒地19万亩,有林面积124万亩,宜林荒地66万亩,应封山育林地 15万亩,草场119万亩,养鱼水面积2.7万亩。宜州物产丰富,除水稻、玉米、小麦、黄豆等粮食作物外,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红瓜子、扁柑、甜杨桃、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宜州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理论蕴藏量28.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9.6万千瓦,共建成大小水电站80处,其中装机容量较大的有拉浪电站5.1万千瓦,洛东电站4.5万千瓦,叶茂电站3.75万千瓦。宜州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褐铁,汞、磷、硫铁矿、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层藏量约4678万吨,锰矿藏量 约1640万吨,品位一般在 28-40度之间。石灰石质量上乘。
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现在已被列入广西西部开发区域县(市),全市辖7镇14乡,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全市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 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宜州市地理条件优越,境内交通便利,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两条大动脉——黔桂铁路、323国道线路及岔罗城路支线在宜州纵横贯行。其中铁路在境内全长 103公里,在8个乡镇通过,有车站11个。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国 道、铁道为干线、连接各乡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3年撤县改市以来,加快了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建设的步伐,环城公路于1994年5月底全线通车,龙江二桥于1996年竣工并已投入使用,新修了城中东路,城中西路、公园东西路、公园西路、山谷路、环城路、南北大道、塘中路等十多条街道,总长46公里。先后建成了君怡大酒店、友谊大厦、建行大厦、工行大厦、正宜商场、烟草大厦、国税局大厦、市政中心、新汽车总站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建筑,开辟了安康新村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居民住宅小区,以及下枧、龙舟岛等风景名胜区。占地28.65亩的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1.3亿元的叶茂电站已投入并网发电,投资800万元的长岭变电站和投资3000万元的土桥引水工程已全部竣工。现又加紧建设龙江三桥、城西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的建设。
宜州市现有31个国营卫生单位和200多个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其中市级医疗卫生单位11个、乡镇卫生院20个。开设病床总数541张。有医技干部643人,占职工总数80.3%,初级职称 383人,中级职称253人,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职称7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生占医技人员总数97.7%。有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205个,乡村医生372人,村屯妇幼保健员529人。形成以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以及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城乡三级医疗卫生网。改革开放以来,宜州市政府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建设速度加快,医疗保健功能增强,医技队伍和病床位数都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几十倍,B超、C T、多功能彩色电视诊断仪、心脑电图仪、大型无痛碎石机、纤维胃镜、以及现代化监护系统等高新科技产品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同时拥有整套疾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 保健等先进技术设备。乡镇卫生院普遍建设了新楼房,改造了住院环境,成为与乡镇中小学相媲美的一道农村景观。
宜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97年通过广西“两基”评估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7%,小学毕业会考双科合格率、中、高考成绩均位于河池市前列。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以民族职业学校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教育成绩显著。成人教育形成市、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宜州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落实,重教支教兴教蔚然成风。全市逐步形成依法兴教,依法支教的良好风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办学思想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文化、升学教育转到教育要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为促进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来。
宜州市是广西蔗糖生产主要基地县市之一,蔗糖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栽培品种有桂糖 11号、新台糖 10号、16号。蔗区涉及17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种蔗农户7万户,蔗区涉及人口3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0%。宜州市有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宜州市糖业集团公司怀远糖厂两家制糖企业。中英合资的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技术,2000年3月15日该公司通过了英国劳埃德质量认证公司 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制糖企业。
宜州市已建成各类市场 60个(包括交易点17个),市场总面积170863平方米,国有商业企业224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家,全市市场年成交额4.5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11.85亿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超过9.20亿元。现全市在册企业1284户,其中法人企业127户,营业登记企业758户,注册资金共 54757万元。宜州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工商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管理方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市场管理,除建立健全各类市场规范管理制度外,积极推进市场管理“l2345”工程,实行“一顶帽子”管理市场,加大对"三乱"行为的打击,实行"经济户口"管理,推行市场巡查制和开展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宜州市成立了市场监管巡查中队、“3·15”投诉举报中心、经济检查中队、各工商所还设立“3·15”投诉举报中心站和若干名巡查员,专门负责 辖区内的巡查监管工作。近年来,通过这些组织工作,有力地打击了非法与违法经营及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了监管,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被群众誉为消费者的“保护神”。同时,全市对市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了以国家、社会、个人三级市场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的发展。并且,实行“同等化”,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公平竞争氛围。
宜州文化源远流长。建置始于公元前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当时定名周县。自公元630年即唐代贞观四年始,均为历代州、郡、府、路、司等行政地区的治所,也是历代显要名流,迁客骚人任职、迁滴、考察、羁旅之地。 在先贤的影响下,在浓郁文化气氛的熏陶中,历代宜州人刻苦习文,勤奋读书,先后有几十人留下著作文集。同时,宜州还是著名的彩调之乡。如今的宜州建有学校200多所,全市有协会学会等组织11个,会员近400人,乡镇文化站20个,村屯文化室、文化乐园82个;还建有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台、文化中心、电影剧院、歌舞厅等文化设施多处,出版有《宜州报》、《宜州文学》、《山谷诗苑》、《宜州文史》等刊物……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宜州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